2008年7月24日 星期四

新五代史

北宋時期,先後有兩部記述五代時期歷史的著作,一部是由薛居正主持的官修史書《舊五代史》,一部是由歐陽修私修的《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是歐陽修私修的史書。中國古代本來有私家修史的傳統,但隋文帝時下詔禁止私人修史,正史都由官修,歐陽修的《新五代史》是唐以後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

   《新五代史》由本紀、列傳、考、世家、年譜、四夷附錄六部分組成,共74卷。在編撰體例上,歐陽修不按朝代界限,打破了《舊五代史》一朝一史的體系,把 五代的本紀、列傳綜合在一起,依時間的先後進行編排。歐陽修還分類編排列傳,分列了《家人傳》、《死節傳》、《雜臣傳》等等。

  歐陽修撰《新五代史》也是與他相處的時代密切相關的。

   當時正是北宋王朝處於內憂外患的困境的時候,國內土地兼併劇烈,賦稅繁重,農民起義不斷爆發。同時遼和西夏給北宋造成了很大的壓力,迫使它每年要向遼和 西夏交納大量錢物。范仲淹等人試圖改革,卻遭到了失敗。歐陽修支持范仲淹的改革,抨擊保守派,因而被貶。他在給尹洙的信中說:因為我們被貶到外地,所以想 通過縮寫《五代史記》來表達一下自己的心聲。歐陽修想通過仿照《春秋》筆法,表現褒貶之意,為維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統治秩序服務。

   歐陽修編撰《新五代史》的確切時間,史籍中沒有明確記載。從他給尹洙、梅堯臣等人的信件看,在景祐三年(1036年)之前,已著手編寫,到皇祐五年 (1053年)基本完成,這是史學界公認的說法。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八月,在歐陽修去世一個月後,下詔命他的家人奏上。

  《新五代史》新增史料最多的是《十國世家》。列傳人物部分也有補充,歐陽修採用了新的材料以及筆記、小說中的材料,補充了事實,使人物事跡更為生動、 豐富。對於少數民族的記述,也有新的增加,如根據胡嶠《陷虜記》,記述了在契丹的親身見聞。在《于闐錄》中記述了高如晦出使于闐時所見到的沿途各國的山 川、風土情況。在《司天考》中,歐陽修將後周天文學家王樸的《欽天歷經》4篇的主要內容記錄下來,因為《舊五代史》這部分內容已經不全,所以歐陽修的記錄 在我國天文學史上是有重要貢獻的。此外,歐陽修對所採用的史料進行了細緻的考辨,訂正了《舊五代史》和其他史籍的不少錯誤。

  歐陽修還恢復設表,《史記》創立十表,以後只有班固採用,歐陽修加以恢復,並在《職方考》中用表的形式,將290餘州郡的廢置更易情況明白地顯示出來。

   《新五代史》仿《春秋》筆法,用不同的字句表現微言大義,個人好惡往往影響了史實的記述,終於招致了後人的批評。但是,歐陽修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大家,古 文運動的領導人和集大成者,所以《新五代史》文筆簡潔,敘事生動,當時人就認為它的筆力與《史記》不相上下。《新五代史》的文筆之出色,的確在二十四史中 是罕見的。

建築

建築

宋朝建築的規模一般比唐朝小,無論組群與單體建築都沒有唐朝那種宏偉剛健的風格,但比唐朝建築更為秀麗、絢爛而富於變化,出現了各種複雜形式的殿閣樓台。在裝修和裝飾、色彩方面,燦爛的琉璃瓦和精緻的雕刻花紋及彩畫,增加了建築的藝術效果。

開封(汴梁)、杭州(臨安)以及省城蘇州,都依循古代傳統的都城規劃。刻于宋代石碑上的蘇州城平面圖,是中國現今最早的城市平面圖。圖中可見都城近似長方形,有奇數城門,街道與運河交錯成不規則的格狀,如今在當地還看得到。

宋代城市商業活動開始解除時間的限制,既有夜市,又有五更點燈、天明即散的天光圩(宋人稱為「鬼市」),張澤端的風俗長卷《清明上河圖》尚可印證當時汴京街景的細緻描寫。

這時期建築上大量使用可開啟的、欞條組合極為豐富的門窗,不僅改變了建築的外貌,而且改善了室內的通風和採光。房屋下部的須彌座和佛殿內部的佛座多為石造,構圖豐富多彩,雕刻也很精美。柱礎的形式與雕刻趨向於多樣化。柱子除圓形、方形、八角形外,還出現了瓜楞柱,且大量使用石柱,柱的表面往往鏤刻各種花紋。同時,室內空間加大,並簡化了梁、柱節點上的鬥栱,給人以開朗明快的感覺。屋頂上或全部覆以琉璃瓦,或用琉璃瓦於青瓦相配合成為剪邊式屋頂。彩畫和裝飾的比例、構圖和色彩的藝術效果佳,因而當時建築給人以柔和而燦爛的印象。北宋彩畫隨著建築等級的差別,有五彩遍裝、青綠彩畫和土朱刷飾三類。

北宋初期的保國寺大殿、晉祠聖母殿(山西太原,1102年),已漸失豪勁而趨於秀麗。這可能是由於宋代用材較小,又將某些構件細部作成輕巧的形式所致。後來出現的如隆興寺摩尼殿(河北淶源,1052年),以高閣為全寺中心的佈局方法,則完全以秀麗取勝。

北宋末曾致力於總結前代建築經驗,彙編成《營造法式》一書,成書於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書中確立了材份制和各種標準規範,如鋪作構造、結構形式、分槽形式,以及各種比例關係,如間椽比例、柱高、層高、總高比例等。此書在中國古代建築學上有其重大功績。

陶瓷工藝

陶瓷工藝

宋代工藝美術中最有成就的是陶瓷工藝。由於經濟繁榮,科學文化進步,名窯遍佈全國各地,流派眾多,陶藝呈現百花競艷的局面。馳名中外的五大名窯是︰汝窯(如蓮花式溫碗,台北故宮藏)、鈞窯、官窯、哥窯、定窯(如嬰兒枕,台北故宮藏)。還有分布各地有特色的景德鎮窯、磁州窯、龍泉窯(如翠青五管瓶,台北故宮藏)、耀州窯、吉州窯和建窯等。
宋瓷器物造型豐富多彩,有的輕盈俏美,有的勻稱修長。表面紋飾題材多樣,花卉是主要裝飾內容,其他龍鳳、仙鶴、鴛鴦、麒麟、鹿、魚、嬰戲等吉祥畫面也常出現,優雅的特殊釉色和純真古典的造型組成和諧完美的整體,頗符合當時文人士大夫的品味。其中磁州窯(河北省)在白釉上畫黑花的技巧最為卓越(如下圖)。

書法

書法

唐代書法家已把書法上的法度發展到相當完善的境地,到了五代兩宋的書法家們就轉向以書法抒發個人意趣的軌道,也就是「尚意」的書風。重要名家如下︰
五代的楊凝之,創造出一種楷兼行、行兼草、並暗寓篆、隸遺意的新貌,傳世真跡有《夏熱帖》、《神仙起居法》。

北宋四大書法家

蔡襄(或謂蔡京1012~1067年),工楷、行、草書,得顏體的端莊穩健,創出一種如女性美溫婉嫻雅的字體,代表作《詩禮冊》、《自書詩卷》等。
蘇軾(東坡,1037~1101),書法尚意的倡導者,創造出用筆豐肥遒勁,字勢內緊外疏,應手生變,婀娜多姿而又雄渾沈著的蘇體,代表作《寒食帖》(台北故宮博物院)。
黃庭堅(1045~1105年),受蘇軾啟發,書法有中宮緊結、筆畫向外四射和有意拉長的特點,重韻,代表作《松風閣詩卷》(台北故宮博物院)、七言詩(花氣薰人帖)(台北故宮博物院)。
米芾(1051~1107),書法以姿勝,能於疾書中做到用筆沈著,鋒全勢備,擅長傳勢,字形跌宕多姿,代表作《蜀素帖》(台北故宮博物院)、《苕溪詩》等。
此外,宋徽宗趙佶(1082~1135)以擅長寫瘦金體出名,代表作有《祥龍石圖》、《五色鸚鵡圖》等畫後自書詩跋及一些書詩冊(台北故宮博物院)。

全面繁榮的宋代繪畫

全面繁榮的宋代繪畫

人物畫

武宗元﹙?~1050年)的宗教畫︰宗法吳道子,曾在開封、洛陽等地畫了大量寺觀壁畫。現存傳為他畫的《朝元仙仗圖》(紐約王季遷藏)是一卷壁畫粉本小樣,畫有南極天帝君和東華天帝及其金童、玉女、神王、力士等部眾,共有八十餘人。衣紋用圓渾磊落的蓴菜條描法,仙樂一段衣袂飄舞氣氛歡快,尤顯示出吳帶當風的特色。
李公鱗(1049~1106 年),他的人物畫不僅能表現出不同階層的共同特點,還能畫出不同人物的個性和情態。在線描上極具功力,特別是把過去僅只作為粉本的白描畫稿確立為白描創作,貢獻尤大。傳世可靠真跡有《五馬圖》、《臨韋偃牧馬圖》;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免冑圖》、《維摩像》可能均為傳本。
梁楷,南宋寧宗時的畫院待詔,擅長減筆人物畫,著名作品有《潑墨仙人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李白行吟圖》。


風俗畫

畫家和作品均相當多,較有名的如︰
張擇端(12世紀)的《清明上河圖》(局部,另圖,北京故宮),絹本,墨筆淡著色,長527.80公分,高25公分.全卷以全景式構圖,嚴謹精細的筆法,展現出北宋都城汴梁梁河沿岸及東角門裡市區清明時節的風貌,不僅具有藝術價值,且有高度的歷史文獻價值。
此外,蘇漢臣的《秋庭戲嬰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李嵩的《貨郎圖》;李迪的《風雨歸牧》;均具特色。


北宋的山水畫

北宋的山水畫達到寫實主義的最高潮水平,成就輝煌,重要畫家如︰
李成(919~967年),生活於五代宋初政局動盪之際,有志未伸,乃放意於詩畫,以畫寒林平遠著稱。從傳為他畫的《晴巒蕭寺圖》(美國堪薩斯納爾遜畫廊)、《窠石讀碑圖》中可見其風格特色。
范寬(約 950~1027),北宋畫家,為人處世寬厚,長期居留於太華、終南諸山,體驗山川美景。最著名代表作《谿山行旅圖》(台北故宮博物院),以峻偉屹立的大山,一瀉千尺的瀑布,路邊淙淙溪水及山路上的驢隊行旅,真實地畫出北方山川之壯美,令人如身臨其境。
郭熙(11世紀),取法李成,博採眾長,對山川自然有著敏銳的感受,善於描繪雲煙出沒、峰巒隱顯之態,傳世作品以《早春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最有名,敏銳地畫出冬去春來、大地復甦的細緻變化,山間霧氣浮動,陽光和煦,穿插以行旅待渡等活動,傳達出欣欣向榮的感覺。與其子合著《林泉高致集》,闡述山水畫的理念、技法和美學觀念,標誌著山水畫已進入成熟階段。


南宋四大山水畫家

山水畫在北宋達到成熟的寫實主義風格後,南宋畫家試圖技巧創新,以抒情為目的的所謂偏角山水創造新意境。畫家已不再講求山川形式的「完整性」,往往是突出某一個局部,加以集中和強化的描寫,來代替「全景」。筆觸也更大膽潑辣,水墨的成分發揮得更加充分。代表畫家如下︰
李唐(約1048~1130),山水取法荊、關、范寬而有所變化,布局多取近景,突出主峰或崖岸,山石作大斧劈皴,積墨深厚,開南宋山水畫新貌,傳世最有名作品是《萬壑松風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採薇圖》。
劉松年(12~13世紀),工山水人物,又精於界畫,擅長畫西湖風景、貴族庭園及文人雅士的生活。代表作《四景山水圖卷》、《羅漢圖》(台北故宮博物院)。
馬遠(12~13世紀),發展李唐的畫風,以雄健的大斧劈皴畫奇峭堅實的山石峰巒,以拖枝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上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崖的局部,畫面上流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表現空濛的空間及濃郁的詩意,因此時人稱為「馬一角」。傳世代表作《雪灘雙鷺圖》(台北故宮博物院)、《寒江獨釣》、《華燈侍宴圖》。
夏圭(12~13世紀),用筆蒼老,水墨淋漓,點景人物筆簡神全,寥寥幾筆而神態迴出。山水構圖也喜大膽剪裁,突破全景而僅畫半邊之景,時人稱為「夏半邊」。傳世作品有《溪山清遠圖卷》(台北故宮博物院)、《西湖柳艇圖》、《山水十二段》(今僅存四段)等。


花鳥畫

兩宋是古代花鳥畫寫實主義最成熟的時期,畫家們仍堅持身臨自然觀察花鳥情態,作為創作構思的基礎。精密不苟的工筆花鳥畫攀上新的高峰後,水墨寫意的文人畫也開始發展,把自然屬性與道德品格相聯繫起來,創造出大量風格不一的優秀作品。重要名家如下︰
崔白(11世紀),活躍於北宋仁宗、神宗之際,善於表現在不同季節自然環境中花鳥的運動變化及互相關聯,如《雙喜圖》(台北故宮博物院)中,在肅殺秋風中飛鳴的山鵲和被掠擾的野兔;《寒雀圖》中,嚴寒氣候中依縮枯枝的麻雀等。

宋徽宗趙佶(1082~1135年),作為皇帝是太昏庸了,作為藝術家則很好。他大力擴充畫院,興辦畫學,搜羅、鑒定宮廷藏畫,編《宣和畫譜》。畫院內一時人才濟濟,成為中古宮廷繪畫最為興盛的時期。後世很多作品傳為他所作,但風格不一,似難斷定,例如《山禽臘梅》(台北故宮博物院)確定是他的作品。
南宋宮廷花鳥畫家優秀者不少,如李中安的《草卉秋鶉》;林椿的《果熟來禽》;李迪的《雪樹寒禽》;毛松的《猿圖》等,都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文人士大夫梅竹畫︰北宋中後期文人士大夫繪畫形成了獨特體系,他們的繪畫抒情寄興,狀物言志,不完全拘泥於形似格法,多好水墨寫意,愛畫梅竹,以表現高潔品格,審美趣味與精工的院體畫風不同。例如︰

文同(1018~1079年)的《墨竹》(台北故宮博物院)。
揚補之(1097~1169年)的《墨梅圖》。
趙孟堅(1199~1264年之後)的《墨蘭圖》等。
法常(13世紀),號牧谿,擅長畫水墨寫意花鳥,畫法粗率簡勁,人稱之為「禪畫」,著名作品如《觀音、猿、鶴》;《六柿圖》(日本京都龍光院藏),常為現代設計家引用的絕佳構成。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1],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計跨16個朝代,共1363年。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

成書

《資治通鑑》是繼《春秋》後的一部以編年體的史學巨著,司馬光自幼好讀《左氏春秋》,喜歡編輯舊事以成編。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呈《歷年圖》五卷,治平三年(1066年),又呈《通志》八卷,作品涵蓋周、秦二朝,當時的皇帝宋英宗看了很滿意,於是下令在崇文院內設置書局,將穎邸舊書3400卷,賞賜給司馬光參考,並供給筆墨、繒帛、費用、餐點、果物等服務,要他繼續寫下去,並准許他借閱皇家龍圖閣、天章閣、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秘閣的藏書。

於是司馬光就在洛陽編修資治通鑑,居家極其簡陋,夏天悶熱難堪,汗水常滴在草稿上,請匠人另闢一地下室[2],「常讀書於其中」,「日力不足,繼之以夜」,每夜秉燭著書,生病時亦不休息。好友勸他「宜少節煩勞」,他說:「先王曰,死生命也。」就這樣過了15年不問政事的著書歲月。

書名為宋神宗所定,取意「有鑑於往事,以資于治道」。「資治」兩字意謂著幫助。「通」則意謂著博通古今,「鑑」則有引為借鏡之意[3]。宋神宗親自作了一篇序,賜給司馬光。這篇序後來保護《通鑒》免遭毀版的災難。

《資治通鑑》編修工作艱鉅,先由助手搜集資料和編寫初稿,然後由司馬光綜合全書,加以增刪[4],再由司馬康檢訂文字。首先,在資料搜集方面,單是正史有十七種,參考的野史,譜錄,別集,碑誌等雜史有三百多種[5],加上龍圖閣等藏書,可以想見當時資料之豐富。南宋洪邁考證:
“ 如《資治通鑒》則不然,以唐朝一代言之:敘王世充、李密事,用《河洛記》;魏鄭公諫爭,用《諫錄》;李絳議奏,用《李司空論事》;睢陽事,用《張中丞傳》;淮西事,用《涼公平蔡錄》;李泌事,用《鄴侯家傳》;李德裕太原、澤潞、回鶻事,用《兩朝獻替記》;大中吐蕃尚婢婢等事,用林恩《后史補》;韓偓鳳翔謀畫,用《金鑾密記》;平龐勛,用《彭門紀亂》;討裘甫,用《平剡錄》;記畢師鋒、呂用之事,用《廣陵妖亂志》。皆本末粲然,然則雜史、瑣說、家傳,豈可盡廢也![6] ”

資治通鑑在寫龐勳時,不但用鄭樵的《彭門紀亂》,還引用韋昭度的《續皇王寶運錄》,賈緯的《唐年補錄》等私家著述。使得《資治通鑑》大量描述地方史觀與社會史觀,有別於官修的新舊唐書的中央史觀。

《資治通鑑》在撰寫前先由天文學家劉羲叟編訂正確年曆,以夏曆為主,作為全書的骨幹,若同年有二年號以上,則以後來者為定。首先把史料摘錄下來,按年代順序,編成「叢目」,各人先修「長編」,編寫「長編」時常在每一事中間空一行以備剪貼,務求其詳盡,「寧失於繁,毋失於略」,接下來由司馬光就長編所載,考其同異,刪其繁冗,如范祖禹的〈唐紀〉成書六百余卷,經司馬光剪裁、編定為八十一卷[7]。如果發現彙集的史料互有出入,便要進行「考異」工作,最後方能定稿。司馬光一生不寫草字,《資治通鑑》草稿全部以正楷寫成,史載:「張新甫見洛陽有資治通鑑草稿,盈兩屋。」[8]。

《資治通鑑》寫作時間據資料記載一共花了19年,從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開始一直到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才完成。由於過度勞累,元豐五年秋天,司馬光已罹患「語澀疾」(清朝陳弘謀謂「疑當中風」),乃預作遺表,內容提及反對變法事[9]。元豐七年十一月司馬光《進通鑒表》自敘曰:「臣今骸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為,旋踵遺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書成之後,只有他的朋友王勝之看過一遍,其他的人只翻一頁,就哈欠連連,欠伸思睡。此書完成後兩年,司馬光逝世。

此書引起司馬光之後許多史學家的醒思,史學家面臨改朝換代,君臣異位的尷尬時期時,往往以資治通鑑的撰寫精神為原則,強調君臣處理事情與一般人處理事情有所不同與學習思考。

助手

此書雖有不少司馬光自己的意見以「臣光曰」出現,但並非司馬光一人完成,據資料記載,司馬光編集此書,朝廷許他「自辟屬官」,他邀請了劉攽、劉恕、范祖禹成為助手,這些人都是當時著名史家,可謂一時之選。其中劉攽負責兩漢史,范祖禹負責唐代及五代史,魏晉南北朝歸劉恕[10],司馬光的兒子司馬康也加入一起編修《資治通鑑》,負責檢訂文字。刪改定稿則完全由主編司馬光一人完成,劉恕之子劉羲仲說:「先人在書局,只類事跡,勒成長編,其是非予奪之際,一出君實筆削。」此外,司馬光又出版了《資治通鑑考異》三十捲、《資治通鑑目錄》三十捲、《通鑒舉要歷》八十捲三書來替這本巨著做說明。

評註

元初,胡三省著《資治通鑒音注》,被認為是歷代註釋《資治通鑒》最佳者。

體裁

涵蓋年代

《資治通鑑》全書共294卷,約300多萬字,書中記載的歷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寫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征淮南為止。是司馬光以為君親政,賢明之道為出發點所編寫成的一本巨著,所謂「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國家盛衰,繫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使先後有倫,精粗不雜。」。

在橫跨中國16個朝代,一共1362年的歷史中,詳近略遠,隋唐五代371年,佔全書40%,史料價值最高。很明顯的他多次著墨在其中的賢明政治時期,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

史事評論

《資治通鑑》於敘事之後,皆有附論,共186篇。其中「臣光曰」有102篇,其餘84篇是各家評論[11],其中裴子野的論佔了10篇,司馬遷的論只有1篇。以篇數看來,〈漢紀〉所佔篇幅最多、其次為〈唐紀〉。

陳垣《胡注通鑑表微》曰:「《通鑑》書法,不盡關褒貶,故不如《春秋》之嚴。溫公謙不敢法《春秋》,而志在續《左氏傳》,有所感觸,亦仿左氏設辭『君子曰』而稱『臣光曰』以發之。餘則據事直書,使人隨其實地之異而評其得失,以為鑑戒,非有一定不易之書法也。」

從今日來看,「臣光曰」充滿封建色彩,黃盛雄將其歸納「誠」與「禮」,「禮之綱紀」這個概念,可謂貫穿《通鑑》之核心。司馬光本人的思想並沒有跨越時代,故其論述沒有太大價值。例如:司馬炎因守三年之喪被司馬光稱讚是「不世之賢君」[12]。事實上,司馬炎在中國歷史上並不能與唐太宗,清聖清等相提並論。

內容

1. 《周紀》,五卷。
2. 《秦紀》,三卷。《周紀》與《秦紀》原為《通志》卷。
3. 《漢紀》,六十捲。
4. 《魏紀》,卷。
5. 《晉紀》,四十卷。
6. 《宋紀》,十六卷。
7. 《齊紀》,十卷。
8. 《梁紀》,二十二卷。
9. 《陳紀》,十卷。北朝的北魏、北齊、北周無紀。
10. 《隋紀》,八卷。
11. 《唐紀》,最多,凡八十一卷。
12. 《後梁紀》,六卷。
13. 《後唐紀》,八卷。
14. 《後晉紀》,六卷。
15. 《後漢紀》,四卷。
16. 《後周紀》,五卷。五代有紀,而十國無紀。

原稿

《資治通鑑》殘稿今存僅8卷,目前藏於北京圖書館。手稿的最後一段是司馬光用范純仁寫給司馬旦的書札起草,原信用墨筆抹去,字跡依稀可辨:「純仁再拜,近人回曾上狀,必計通呈,比來伏惟尊候萬福,伯康必更痊平。純仁勉強苟祿,自取疲耗……」,卷後有多人題跋;曾題跋的韓性說:「其以牘背起稿,可見其儉;字必端謹,可見其誠;事而書之,該以一二字,可見其博;紙尾謝狀詞,雖平常字,亦出於手書,可見其遇事之不苟也。」

寫作風格

司馬光撰《資治通鑑》,略依《左式春秋傳》體,重視戰爭之描寫,是一本道地的「相斫書」[13],如對戰國時代孫臏與龐涓的「馬陵之戰」,東漢末年曹操與袁紹 「官渡之戰」,三國時代曹魏與蜀、吳的「赤壁之戰」,東晉謝玄與苻堅的「淝水之戰」,皆詳細生動,如歷其境。司馬光留意軍事,嚴夷夏之防,目的用以積極態度抵禦外侮。同時司馬光也以大量篇幅描述歷代農民戰爭,例如對於黃巢起義就用了五卷的篇幅記載前後經過,嚴明紀律,及其成功與失敗之處,遠比兩《唐書》(各3000字與7000字)完備。

另外《資治通鑑》不書奇節,對往昔史料上所載奇節偉行而超乎常情者,如「商山四皓」羽翼儲君,屈原自沉汨羅江,嚴光足加光武帝腹諸事,悉闕而不錄。宋人邵博《邵氏聞見后錄》云:
“ 司馬文正公修《通鑒》時,謂其屬范純父曰:「諸文中有詩賦等,若止為文章,便可刪去。」蓋公之意欲士立於天下後世者不在空言耳。 ”

司馬光思想保守,主張政簡刑輕、輕徭薄賦,對於一切急進改革,均予以否定,詆毀商鞅變法,說「此四君者(四位諸侯),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稱刻薄……」「商君相秦,用法嚴酷,嘗臨渭論囚,渭水盡赤。」,對李悝變法更是隻字未提,並且盛讚曹參謹尊蕭何律。溫公非議變法,不滿王安石之新政,他請求出任西京御史臺,退居洛陽十五年(1069年—1084年),以書局自隨,繼續編纂《資治通鑑》;儘管司馬光認為「王安石等所立新法,果能勝於舊者存之」[14],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重新執政之後,卻盡廢新法,蘇軾無奈的說:「又是一個拗相公」,雖然司馬光將歷朝黨爭提寫的一清二楚,可惜自身卻深陷於黨爭之中不可自拔。

影響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與司馬遷的《史記》並列為中國史學的不朽巨著,所謂「史學兩司馬」。宋末元初胡三省評價此書:「為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鑑〉,則謀身必至於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後。」「《通鑒》不特記治亂之跡而已,至於禮樂、曆數、天文、地理、尤致其詳。讀者如飲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清代顧炎武在《日知錄·著書之難》中高度評價《資治通鑒》和馬端臨的《文獻通考》,稱讚這兩部著作「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為後世不可無之書」。王鳴盛認為:「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讀十七史,不可不兼讀《通鑒》。《通鑒》之取材,多有出正史之外者,又能考諸史之異同而裁正之。昔人所言,事增于前,文省于舊,惟《通鑒》可以當之。」

《通鑑》成書不久,其體例後世仿效亦眾,著名的有南宋金屐祥作《資治通鑑前編》、南宋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秦緗業的《資治通鑑長編拾補》,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專記宋高宗一朝史事,此書是為續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而作,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專記宋徽宗、欽宗、高宗三朝與金人和戰之事。南宋史家袁樞讀《資治通鑑》,因分事立目,共記二百三十九事,另附錄六十六事,鈔輯成書《通鑑紀事本末》,開創「紀事本末體」之先河;朱熹著《資治通鑑綱目》,用意在標榜「正統」、「名教」之思想;王夫之著《讀通鑑論》,清代徐乾學的《資治通鑑後編》、畢沅的《續資治通鑑》。王應麟有書《玉海》,書裡面有一部《通鑑答問》。伍耀光輯《通鑑論》,前有史事簡介,季亮時輯《司馬溫公通鑑論》,宋晞《司馬光史論》專輯「臣光曰」,最為簡略。歷代研究者不乏人,使其成為一門專門學問,即「通鑑學」。

由於《資治通鑑》著重政治軍事方面,所以後世有稱之為「帝王之書」,即使中國帝王制度已不存在,仍有一些人鑽研《資治通鑑》作謀略上研究。如八十年代日本便掀起一片通鑑熱,研究者主要都是藉此書作商戰之用。毛澤東善讀中國古書,尤其是通鑑,他看了十七次[15]。

台灣作家柏楊將《資治通鑑》重新以現代白話文翻譯成爲《柏楊版資治通鑑》,他曾提及:「感謝司馬光先生和他的編輯群,把這個最混亂的時代,整理出一個綱要,在浩如煙海的史籍中,《資治通鑒》是唯一的一部,使人對五胡亂華留下深刻印象的巨著。除了《通鑒》,全世界還沒有第二部書,有這麼大的功能。」[16]。

缺失

但是《資治通鑑》也有不少缺點,如《資治通鑑》著重於政治與軍事的著墨,對於經濟方面記載不多,如載「租庸調制」僅「初定租、庸、調法,每丁租二石,絹二匹,綿三兩,自茲以外,不得橫有調斂。」二十餘字[17][18],《通鑑記末本末》只收錄兩則與經濟有關的史料,至於文化、藝術、宗教談得更少。杜甫這樣的人物,甚至只提到一次[19]。柳宗元是政治人物,文學地位雖小於杜甫,司馬光卻把他的《梓人傳》、《種樹郭橐駝傳》兩篇大作收錄起來。晚唐藩鎮割據,朝廷姑息,司馬光對杜牧的文章十分欣賞,曾將《注孫子序》、《罪言》、《原十六衛》、《戰論》、《守論》五文摘入《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四。又如韓愈,乃文起八代之衰,積極捍衛儒家道統的文人,但卻對其學術文化貢獻隻字不提,只收錄其《諫迎佛骨表》及《送文暢師序》。《資治通鑑》又專記鳩摩羅什譯經,卻不記玄奘譯經,記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卻不記隋代開進士科取士,凡與政治無關者,多不錄取。顧炎武說:「此書本以資治,何暇錄及文人?」[20][21]。

《資治通鑒》雖被譽為「體例嚴謹,脈絡清晰,網羅宏大,體大思精,史料充實,考證稽詳,敘事詳明,繁簡得宜」,但《資治通鑑》本身也有不少錯誤,如兩《唐書》將「特勤」之誤為「特勒」,《資治通鑑》對此並無糾正,將錯就錯,《資治通鑑》卷一六四:「土門自號伊利可汗,號其妻為可賀敦,子弟謂之特勒。」《通鑑考異》:「諸書或作特勤,今從劉昫《舊唐書》及宋祁《新唐書》。」[22]。《後出師表》並非出自諸葛亮文筆,而《資治通鑑》全文照錄[23]。高安陳汝奇在《陳氏甘露園長書四論》認為《資治通鑒》將只見諸野史的楊貴妃、安祿山之事納之正史而失之客觀。《晉書》載呂光的第一個年號「太安」,而《資治通鑒》記載為「大安」。再如《資治通鑑》記年方式多有不當之處,如齊人伐燕的時間,司馬光誤以為齊宣王十年,宋朝朱熹經考訂認為是齊湣王十年。又如《資治通鑒》在記述隋煬帝西巡行程中均出現諸多失誤,六月二十三日以後由張掖前往焉支山的時間提前到高昌王六月十七日到達張掖的當天[24]。吳玉貴著有《資治通鑒疑年錄》可補此方面的缺失。

宋朝的朱熹在《朱子語類》的〈歷代一〉中,有直接的批評:「溫公不喜權謀,至修書時頗刪之,奈當時有此事何?只得與他存在。若每處刪去數行,只讀著都無血脈意思,何如存之,卻別作論說以斷之。」又說:「溫公修書,凡與己意不合者,即節去之,不知他人之意不如此。《通鑑》之類多矣。」明代嚴衍熟讀《資治通鑑》,著有《資治通鑑補》,列舉通鑑有七病(漏、復、紊、雜、誤、執、誣)。

注釋

1. 「鑒」通「鑑」,今多寫為「通鑑」。
2. 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四:「北京留守王宣徽洛中園宅尤勝,中堂七間,上起高樓,更為華侈。司馬公在陋巷,所居才能芘風雨;又作地室,常讀書於其中。洛人戲云:『王家鑽天,司馬家入地。」
3. 王夫之《讀通鑑論·敘論四》對「資治通鑑」有詳細的闡釋:「曰資治者,非知治知亂而已也,所以為力行求治之資也。……夫治之所資,法之所著也。善於彼者,未必其善於此也。……然則治之所資者,一心而已矣。以心御政,則凡政皆可以宜民,莫匪治之資;而善取資者,變通以成乎可久。……得可資,失亦可資也;同可資,異亦可資也。故治之所資,唯在一心,而史特其鑑也。」
4. 《文獻通考》引司馬光《與宋次道書》:「某自到洛以來,專以修《資治通鑑》為事,僅了得晉、宋、齊、梁、陳、隋六代以來奏禦。唐文字尤多,托範夢得將諸書依年月編次為草卷。每四丈截為一卷,自課三日刪一卷,有事故妨廢,則追補。自前秋始刪,到今已二百餘卷,至大歷末年耳。向後卷數又須倍此,共計不減六七百卷,更須三年,方可粗成編。又須細刪,所存不過數十捲而已。」
5. 宋人高似孫緯略統計「通鑑採正史之外,其用雜史諸書凡二百二十家」。清代清四庫館臣以「其採用之書,正史之外,雜史至三百二十二種」。光緒年間胡元常刻《通鑑全書》時曾根據《通鑑考異》作《通鑑引用書目考》,「凡得二百七十二種,惟文集則不列其目」。民國以後,張須考得301種,除去正史25種為276 種,又除去諸子,得書267種。陳光崇認定為359種是迄今統計數目最多的一說(《資治通鑑述論》);另,高振鐸認定為339種,周徵松認定為356種。
6. 《容齋隨筆·容齋四筆·卷第十一·冊府元龜》
7. 李燾《進續通鑒長編表》云:「臣竊聞司馬光之作《資治通鑒》也,先使其寮寀摭異聞,以年月為叢目,叢目既成,乃修長編。唐三百年,范祖禹實掌之。光謂祖禹,《長編》寧失於繁,無失於略。今唐紀取祖禹之六百卷,刪為八十捲是也。」
8. 李燾《巽岩集》
9. 《宋史》/卷三三六
10. 《文獻通考》卷一百九十三·經籍考二十:「公子康公休告其友晁說之曰:此書成,蓋得人焉。《史記》、《前》、《後漢》則劉貢父(劉攽),《三國》歷九朝而《隋》則劉道原(劉恕),《唐》迄《五代》則范純甫。」全祖望《通鑑分修諸人考》則認為漢至隋是劉攽任之,這是不確的,應是說三國訖南北朝劉恕任之,辨見陳漢章書《全謝山分修通鑒諸子考後》。
11. 司馬光引用的史論作者有:荀子、賈誼、太史公、揚雄、班彪、班固、荀悅、仲長統、陳壽、魚豢、華嶢、袁宏、習鑿齒、孫盛、乾寶、虞喜、徐眾、范曄、沈約、裴子野、蕭子顯、蕭方等、顏之推、李延壽、柳芳、權德輿、李德裕、歐陽修。
12. 臣光曰:三年之喪,自天子達於庶人,此先王禮經,百世不易者也。漢文師心不學,變古壞禮,絕父子之恩,虧君臣之義;後世帝王不能篤於哀戚之情,而群臣諂諛,莫肯釐正。至於晉武獨以天性矯而行之,可謂不世之賢君;而裴、傅之徒,固陋庸臣,習常玩故,不能將順其美,惜哉!(《資治通鑑》卷第七十九)
13. 《通志》記載:「常欲上自戰國,下至五代,正史之外,旁采他書,凡關國家之盛衰,繫生民之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帝王所宜知者,略依《左式春秋傳》體,為編年一書,名曰《通志》,其餘浮冗之文,悉刪去不載,庶幾聽覽不勞,而見聞甚博。」
14. 《傳家集》卷四九〈請革弊札子〉
15. 什麼是《資治通鑒》?
16. 《柏楊版資治通鑑·五胡亂華》
17. 《通鑒》卷一百八十七,武德二年二月。其他有關租庸調的記載,散見於《通鑒》卷一九○載武德七年四月:「初定均田租、庸、調法。」《通鑒》卷二一三載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十月「慎矜奏諸州所輸布帛有漬汙穿破者,皆下本州征折估錢,轉市輕貨,徵調始繁矣。」《通鑑》卷二一四開元二十五年:「初令租庸調、租資課皆以土物輸京師。」
18. 《通鑒》卷二二六載建中元年行楊炎的兩稅法之後,以罕見的大篇幅論述「廢租庸調、行兩稅法」原因:「唐初,賦斂之法曰租、庸、調,有田則有租,有身則有庸,有戶則有調。玄宗之末,版籍浸壞,多非其實。及至德兵起,所在賦斂,迫趣取辦,無複常准。賦斂之司增數而莫相統攝,各隨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紀極。民富者丁多,率為官、為僧以免課役,而貧者丁多,無所伏匿,故上戶優而下戶勞。吏因緣蠶食,旬輸月送,不勝困弊,率皆逃避為浮戶,其土著百無四五。至是,炎建議作兩稅法。」
19. 《資治通鑑》卷二三六載:王叔文獨有憂色,口不敢言,但吟杜甫題《諸葛亮祠堂》詩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聞者哂之。
20. 《日知錄》卷二十六〈通鑑不載文人〉
21. 當然也有人持反對意見,以為《舊唐書·文苑傳》一共收錄了104位唐代文人,其中21人《資治通鑒》也予以記載,《資治通鑒》大量引用其文章,甚至記載了不少詩句。(見崔岩,〈以隋唐為例駁"《通鑒》不載文人"說〉)
22. 特勤(teghin)是突厥之官名。元朝耶律鑄首先發現「特勒」之訛者。
23. 《後出師表》並沒有收錄於《諸葛亮文集》,而是出於東吳張儼的《默記》。清代袁子才、黃以周論證諸葛亮《後出師表》為偽作。《後出師表》是否偽作,學術界向來沒有統一意見,但《后出師表》中說趙雲死於上表之前,而《三國志·趙雲傳》卻說趙雲「建興七年卒」,兩者出現明顯的矛盾。
24. 王秉德,〈隋煬帝西巡河右行程路線考釋──兼論《資治通鑒》記載之失誤〉

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享年68歲。陝州夏縣(現在屬山西省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

司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生平

家世

司馬光的遠祖可追溯到西晉皇族安平獻王司馬孚。原籍屬河內,今河南沁陽。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曾為兵部郎中、天章閣待制(屬翰林學士院),在藏書閣擔任皇帝的顧問,官居四品,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譽。

童年

司馬光出生時,他的父親司馬池正擔任光州光山縣令,於是便給他取名「光」,七歲時,「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從此,「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司馬光深受其父影響,一位婢女用熱湯替他將胡核去皮,他姐姐問他是誰做的,司馬光回答是自己剝皮的,父親責備他小孩子怎麼可以說謊,司馬光自此便不再說謊。「司馬光砸缸」的兒童故事,在當時的東京(今開封)、洛陽一帶就有人把這個故事畫成《小兒擊瓮圖》廣為流傳。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沉着冷靜,機智勇敢,傳為千古佳話。

仕途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中進士甲科,從此步入仕林。初任奉禮郎、大理評事一類小官,后經樞密副使龐籍的推薦,入京為館閣校勘,同知禮院,改并州通判。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同知諫院。嘉佑六年(1061年)遷起居舍人同知諫院。他立志編撰《通志》,作為統治者的借鑒。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戰國迄秦的《通志》八卷上進宋英宗,英宗命設局續修,並供給費用,增補人員。宋神宗以其書「有鑒於往事,以資于治道」,賜書名《資治通鑒》,並親為寫序。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行新政,他竭力反對,與安石在帝前爭論,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神宗命他為樞密副使,堅辭不就。熙寧三年(1070年),自請離京,以端明殿學士知永興軍(現陝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陽,任西京留守御史臺,以書局自隨,繼續編撰《通鑒》,至元豐七年(1084年)成書。書成后,司馬光官升為資政殿學士。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聽政,召他入京主國政,次年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數月間罷黜新黨,盡廢新法,史稱「元祐更化」。司馬光執政一年半,即與世長辭,「京師人為之罷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過車者,蓋以千萬數」,靈柩送往夏縣時,「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親。四方來會葬者蓋數萬人」「家家掛象,飯食必祝」。

身後

死後追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賜碑「忠清粹德」。遺著有《潛虛》、《均韻指掌》、《類編》、《傳家集》、《翰林詩草》、《注古文學經》、《易說》、《注太玄經》、《注揚子》、《書儀》、《游山行記》、《續詩治》、《醫問》、《涑水紀聞》、《通鑑目錄》、《通鑑考異》、《通鑑舉要歷》、《稽古錄》(《歷年圖》、《歷代君臣事跡》和《百官公卿表》)、《切韻指掌圖》、《司馬文正公集》等37種。

政治主張

司馬光在政治上是標準的守舊派人士,他跟主持變法的王安石發生了嚴重分歧,幾度上書反對新法。他認為刑法新建的國家使用輕典,混亂的國家使用重典,這是世輕世重,不是改變法律。所謂「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則修之,非大壞不更造也。」司馬光與王安石,就竭誠為國來說,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體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要是圍繞着當時財政、軍事上存在的問題,通過大刀闊斧的經濟、軍事改革措施來解決燃眉之急。司馬光則認為在守成時期,應偏重於通過倫理綱常的整頓,來把人們的思想束縛在原有制度之內,即使改革,也定要穩妥,因為「大壞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無,臣恐風雨之不庇也」。司馬光的主張雖然偏於保守,但實際上是一種在「守常」基礎上的改革方略。王安石變法中出現的問題,如新法不能有效落實和用人不當等情況,從側面證明司馬光在政治上還是老練穩健的。

編撰《資治通鑒》

宋神宗熙甯年間,司馬光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請求外任。熙寧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禦史台,自此居洛陽十五年,不問政事。這段悠遊的歲月司馬光主持編撰了294卷300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共記載了16個朝代1362年的歷史,歷經19年編輯完成。他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臣今筋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謂,旋踵而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司馬光為此書付出畢生精力,成書不到2年,他便積勞而逝。《資治通鑒》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司馬君實都親自動筆,不假他人之手。清代學者王鳴盛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

褒貶

雖然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是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顧棟高《司馬溫公年譜序》:「唯公忠厚質直,根于天性,學問所到,誠實金石。自少至老,沉密謹慎,因事合變,動無過差。故其文不事高奇,粥粥乎如菽粟之可以療飢,參苓之可以已病。」但政治生涯並不突出,其人為中國古代士大夫保守思想典型代表,儘管他認為「王安石等所立新法,果能勝於舊者存之」,但實際卻是甚為不滿新法。宋朝在多次戰爭中敗北,國勢已經到了刻不容緩之境地。但由司馬光反對王安石可以顯示出其保守的主張,對他而言宗法及倫理綱常對國家是比較重要的。

中興四將圖

鄂王岳飛、循王張俊、蘄王韓世忠、鄜王劉光世

縱囚論--歐陽修

縱囚論    歐陽修

  信義行於君子,而刑戮施於小人。刑入於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寧 以義死,不苟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錄大辟囚三百餘人,縱使還家,約其自歸以就死,是君子之難能,期 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歸,無後者,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 豈近於人情哉?

  或曰:「罪大惡極,誠小人矣。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蓋恩德入人之深, 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 其必來以冀免,所以縱之乎?又安知夫疲縱而去也,不意其自歸而必獲免,所以復來乎?夫 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復來,是下賊上之心也。吾見上下交相賊以 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不然,太宗施德於天下,於茲六年矣。不能 使小人不為極惡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視死如歸,而存信義,此又不通之論也。」

  「然則,何為而可?」曰:「縱而來歸,殺之無赦;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為恩德 之致爾。然此必無之事也。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爾。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 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為常者,其聖人之法乎?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於人情; 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杭州發現南宋大墓 墓主可能與岳飛齊名

鄂王岳飛、循王張俊、蘄王韓世忠、鄜王劉光世。修裁過的《中興四將圖》作者為南宋宮廷畫家劉松年,住在清波門,清波門又有一名為“暗門”,故其又稱為“暗門劉”。原圖上四將身邊各有一位侍衛。
  水晶山前正在造浙江省環保輻射監測基地,因為半山一帶是杭州市地下文物重點保護區,所以工程開工前,考古部門先進場勘探。

  三四塊嵌在土裏的碎青磚,讓杭州市考古所的梁寶華感到有戲,就用洛陽鏟打了下去(洛陽鏟,長柄,鏟頭為半圓筒狀,打入地下再提起來時,鏟頭就帶出一筒土,對土壤結構、顏色、密度和包含物的辨別,可判斷地下有無古墓葬),下去沒多深,鏟頭碰到了硬物,梁換個地方再打,差不多的深度,再次碰到硬物。

  他趕緊叫來民工大面積發掘,今年10月下旬,一座罕見的南宋大墓重見天日。

  泥土一層層揭去,一大片青磚裸露出來,長28釐米、寬8厘米、厚4釐米,這是香糕磚,南宋時期最典型建築材料,前幾年在吳山腳下的南宋恭聖仁烈皇后宅遺址和南宋臨安府治遺址上,都曾發現過。

  最後,所有香糕磚拼成一個圓形平臺,除去被毀部分,剩餘的平臺約89平方米左右,直徑約12米;平臺周圍有一圈排水溝,寬8釐米、深9釐米;最外面,還有一圈用條石築成的擋土墻,殘高25—58釐米。

  在平台中央,考古人員發現了兩座並列的墓室,長270釐米、寬127釐米、深130釐米,應該是一個夫妻墓。

  可惜,墓室遭盜,幾乎空無一物,棺木和屍體也不見蹤跡,僅剩的幾件文物是:

  四頭鐵牛,放在東側墓室四個角落,長約一手掌,雖已高度腐朽,依然可看出每頭姿勢都不一樣;一隻南宋定窯白瓷碗,做工考究,上繪纏枝荷花;一隻青瓷粉盒,應是女主人生活用物;一個殘缺的銅鏡把和一把開元通寶的錢幣。

  在東側墓室中央,有一個正方形的淺坑,梁寶華說,這是古墓中的“腰坑”,一般放一些可以保平安的貴重東西,但現場腰坑裏同樣沒發現東西。

  雖然沒有發現什麼隨葬品,但按墓的形制和規模來看,墓主人當是一位極有身份的人。

  “到目前為止,杭州發現的宋墓都是中小型墓,墓室長度一般在2.5米以下,寬1米左右,多為單室墓。像半山這樣大規模的夫妻墓,十分罕見。”梁寶華說。

  能和這座南宋大墓在規模上相媲的僅有2004年在桐廬象山橋發現的一座南宋大墓——形制差不多,也有一個香糕磚砌成的圓平臺,直徑達17米,周圍有擋土墻和排水溝,只不過在平台下發現了三個墓室,一夫一妻一妾。

  墓主可能是

  中興四將之一的劉光世

  劉文村的胡寶奎老人說,劉文村以前叫劉墳村,但是否因這座剛發現的大墓而來,就不清楚了。

  考古人員在清初《湖壖雜誌》發現這樣的記載:皋亭山下有劉墳,為南宋鄜(音同夫)王劉琦的墓。開始這裡有座顯寧寺,為五代時所建,鄜王看中這裡的風水,就把寺遷出去,修建了自己的墓。

  這段記錄,讓考古人員很迷惑,因為歷史上,鄜王和劉琦是兩個人。

  南宋被封“鄜王”的只有一人,即被稱為“中興四將”之一的劉光世(1089—1142);而劉琦,雖然也是同時期的抗金名將,但較為普遍的說法是,他葬在福建安溪或湖南瀏陽。

  考古人員繼續查考歷史資料。在清雍正修編的《浙江通志》上,也有關於宋鄜王劉琦墓的記錄,說是根據《鹹淳臨安志》和《杭州府志》等地方誌記載,墓在定山,即今轉塘一帶。但在這條記錄下,《浙江通志》還有一注解,說明宋鄜王和劉琦不是同一人,疑古書記載錯誤,劉琦應為劉光世。

  這條注解印證了工作人員的懷疑。目前,考古部門的推測是,轉塘定山,到目前為止沒有發現過大型南宋墓葬,半山南宋大墓很有可能是宋鄜王劉光世的墓葬,和劉琦無關。

  劉光世在杭州的豪宅在原先的風起橋,宋時稱新莊橋,有座景靈宮,裏面供奉的是北宋皇帝的衣冠、牌位,南宋皇帝每季的第一個月都要去祭獻;景靈宮建於1143年2月,最早就是劉光世的宅地。

  劉光世的那些事

  史學家把宋高宗趙構建南宋王朝、初期抵禦金軍入侵的這段歷史稱為“中興”。“中興四將”是張俊、岳飛、韓世忠、劉光世,是當時最著名的抗金將領。

  劉光世恐怕大家比較陌生,但故事卻不少——他和岳飛一樣,是堅定的主戰派,但對陣金軍,卻屢屢脫逃;沒了他,趙構差點退位,但也是他,害得趙構沒了生育能力;他的部隊是當時宋軍五大主力之一,但他也是“四將”中最早被解除兵權的;岳飛蒙冤多少和他有關,但他沒像韓世忠那樣,為戰友仗義執言,也不像張俊一樣,和秦檜以“莫須有”害死岳飛,晚節不保。

  絕對忠心

  劉光世比岳飛大14歲,老家在現在延安志丹縣,父親劉延慶是抵禦西夏的名將,北宋末年西北軍區司令員。

  軍營里長大的劉光世弓馬嫺熟,在軍界嶄露頭角,是1120年,隨父鎮壓方臘起義;後來,他又因鎮壓張迪起義,升到正四品。

  靖康元年(1126年),劉光世在老家杏子堡打了場漂亮仗——擊敗了金軍的友軍西夏;但這時,金軍卻攻陷北宋首都開封,劉延慶在保衛戰中陣亡。劉光世率3000人馬救援,但半道上聽說北宋已經完了,立馬轉彎去了山東,投奔當時還是康王的趙構,當即被急需人馬的趙構任命為元帥府五軍總司令。

  待趙構稱帝建南宋後,擁立有功的劉光世自然受到高度信任和重用,確實也為趙構立下了很多汗馬功勞——

  當時除金兵南侵,南宋內部的起義、反叛更是不斷,劉光世在“安內”上幾乎無往而不勝,先後鎮壓了山東的李昱起義、鎮江兵變、張遇叛亂、李成叛亂;被授予奉國軍節度使,是南宋第一位享此殊榮的將軍。

  1129年4月,苗傅、劉正彥在杭州發動兵變,皇帝座位還沒坐熱的趙構被囚禁。苗、劉給劉光世開了一個價——只要倒戈,國防部長(太尉)就歸他;劉光世一口回絕,聯手韓世忠平定了“苗、劉之亂”。趙構復位後,把國防部長給了他。

  逢金必逃 銅板退兵

  南宋初年,宋軍有五大主力——韓世忠的前護軍(8萬人)、岳飛的後護軍(10余萬人)、劉光世的左護軍(5.2萬人)、吳介的右護軍(7萬人)、張俊的中護軍(8萬人)。吳玠防禦長江上游、岳飛防禦長江中游、劉光世、張俊、韓世忠共同防禦長江下游。

  與金軍對陣中,劉光世經常把指揮部設在後面,幾乎是“逢金必逃”——

  1129年元月,金軍進攻
揚州,劉光世帶領萬餘兵馬奉命阻擊,但“劉家軍”還沒遇上金兵就全部潰散;金軍只500騎兵就殺進了揚州,倉惶出逃的趙構只來得及帶上10個隨從,還嚇出了陽痿。

  9月,劉光世率宋軍主力駐防九江,未及交鋒,又率軍南逃。

  1130年,淮安被圍,趙構5次下令命劉光世增援,但劉拒不執行。

  1131年夏,時任御前巡衛軍總指揮、浙西最高行政長官兼任鎮江市長(知府)的劉光世,駐防鎮江,與金軍左軍副元帥完顏昌隔江對峙。

  劉光世上書,死活不要擔任鎮江知府。趙構當即駁回,知道劉光世只要不兼這個市長,就不必承擔“守土有責”的責任,估計又要逃了。

  跑不了,又不願打,結果劉光世想出一條妙計——

  他在軍中鑄造了一種特殊貨幣:正面是“招納信寶”,背面是“使”;然後對被俘的金兵一律好吃好喝好招待,臨走時多送“招納信寶”,承諾,凡拿此錢來宋軍防區的金兵,一律享受VIP待遇,酒菜招待,來去自由,願回家者,發足路費。

  這招攻心戰很快奏效,金兵不斷開小差,不到兩個月,完顏昌的兩支精兵“奇兵”、“赤心”,軍心渙散,被迫退兵。

  (1982年北京舉辦的中國歷代貨幣展覽中,“招納信寶”錢幣被列為珍品之一;杭州歷史博物館也有一枚,是已故錢幣大師馬定祥所贈,1953年西湖疏浚時出土)

  皇帝心思他最清楚

  1136年,金軍30萬人馬再次南侵,駐守廬州要地的劉光世又逃了,宋軍防線崩潰。加上他以前屢屢畏敵行為早就引得朝野共憤,很多人上書要求嚴辦。但趙構卻猶豫了——劉當年平亂、擁護有功,立場堅定,有恩于己;拿下劉光世,五大主力之一的“劉家軍”嘩變怎麼辦?

  關鍵時刻,為官老到的劉光世看穿趙構心裏最怕的一件事——兵權!主動上書要求卸甲歸田,交出兵權。

  趙構意會。於是,“中興四將”中,劉光世最早被解除兵權,但同時又被封為“榮國公”,賜豪宅一套。病死後,還被追封為鄜王。

  有人不服,說賞罰不明。趙構說,這是做給某些功高蓋主的人看的,杯酒釋兵權懂不懂?

  劉光世當然懂,退休後,經常拿著趙構賞賜的珍寶古玩,津津有味地把玩到後半夜。這種表現,讓皇上相當滿意。

  劉光世的5.2萬人馬,趙構開始想劃給岳飛的,誰叫岳帥能打呢。但張俊和秦檜跳了出來,說百姓現在只知岳家軍,不曉得有你這個皇帝,你還給姓岳的兵馬?

  可憐只曉得打仗,不懂政治的岳飛,還整天跟趙構吵著要人,一心想著壯大軍隊,北伐中原,收復失地。1137年,他和趙構的“蜜月期”徹底結束,後果大家都曉得了。

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976年10月19日),中國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廟號太祖,涿州(今河北)人。出身軍人家庭,趙弘殷次子。948年,投 後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任禁軍軍官,周世宗時官至殿前都點檢。周世宗柴榮死後,恭帝即位,建隆元年(960 年),他以鎮定二州的名義,謊報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南侵,領兵出征,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
趙匡胤稱帝后,先後攻滅吳越、后蜀、南漢、南唐和北漢等割據政權,統一全國,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混戰局面。

趙匡胤統治時期,吸取唐朝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導致滅亡的教訓,接受大臣趙普的建議,通過「杯酒釋兵權」削奪了武官的權力,從而「重文輕武」,加強中央集權。使宋朝沒有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的問題,比起其他朝代來說宋朝的社會比較安定和公平,文學、哲學、美術、科技、教育等也比較發達。但重文輕武的結果也導致宋朝軍事力量不足,和外族戰爭多以敗仗收場。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在北征契丹的途中,其弟趙光義飲酒,共宿宮中,清晨暴死,得年50歲。關於趙匡胤的死,《續湘山野錄》有「燭影斧聲」的說法。

據說他武藝高強,太祖長拳就是他傳下來的。

北宋除了他外,其他皇帝為其弟匡義(宋太宗)的後代,相反,南宋除宋高宗外,其他皇帝為太祖之後代。
子趙德芳的後代:宋孝宗、宋光宗、宋寧宗
子趙德昭的後代:宋理宗、宋度宗、宋恭帝、宋端宗、宋幼主

親族

父母

* 父:宋宣祖趙弘殷
* 母:昭憲太后杜氏



1. 孝惠皇后賀氏
2. 孝明皇后王氏
3. 孝章皇后宋氏

子女



1. 滕王趙德秀,早逝
2. 燕懿王趙德昭,母孝惠皇后
3. 舒王趙德林,早逝
4. 秦康惠王趙德芳



1. 魏國大長公主,下嫁左衛將軍王承衍,母孝惠皇后
2. 魯國大長公主,下嫁左衛將軍石保吉,母孝惠皇后
3. 陳國大長公主,下嫁右衛將軍魏咸信。

* 申國、成國、永國三公主早逝。

石刻遺訓
宋太祖像

相傳太祖趙匡胤曾在石頭上(一說為鐵塊上)刻下留給子孫的遺言,宋朝歷任皇帝在即位時,都必須拜讀這份遺訓;不過,這分遺訓至為機密,除了特定宮中人士之外,甚至連宰相都不知道。後來金軍打敗宋王朝,佔領皇宮時,才發現這份文件的存在。遺訓記載的內容有下列兩點:

(一)子孫世世代代都要照顧讓位與趙匡胤的柴家族人。
(二)對士大夫不得因言論問題而處以死刑。

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有遵守這兩點遺訓,從柴家子孫與南宋共存亡,以及在新舊黨爭當中失勢的官員並沒有被殺,還可能會隨著政局的演變由罷黜而回到中央這兩點就可以證明。趙匡胤溫厚的個性透過這個石刻遺訓,表現在整個宋王朝的政治上。

宋高宗趙構

宋高宗趙構(1107年-1187年),南宋開國皇帝,北宋皇帝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之弟。曾被封為「康王」。生平

宋高宗趙構,字德基,宋徽宗第九子,徽宗時被封為康王。靖康元年(1126年),趙構曾以親王身分在金營中短期為人質,後得以回國。

靖康元年閏十一月丙辰日(儒略歷1127年1月9日),金兵攻破開封造成「靖康之難」時,趙構接到了宋欽宗在開封城破前送出的蠟書,要他火急救援被圍困的開封城,於是他按蠟書的指示,于靖康元年十二月初一壬戌日(儒略歷1127年1月15日)在河北(黃河以北)相州開河北兵馬大元帥府。趙構自己為河北兵馬大元帥,陳亨伯為元帥,汪伯彥、宗澤為副元帥。

建炎元年五月初一庚寅日(儒略歷1127年6月12日),趙構南逃到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與江蘇省的南京市有別)登基做皇帝,改元「建炎」,建立南宋。建炎改元時,趙構遙尊被擄到金國的其生母韋氏為「宣和皇后」,封自己的外祖父韋安道為郡王,親屬三十人均任官職。並且從此不斷派遣使者到金國求和要迎韋氏回南宋。[1]


紹興七年(1137年),趙構生父宋徽宗的死訊傳到南宋。『帝號慟,諭輔臣曰:「宣和皇后春秋高,朕思之不遑甯處,屈己請和,正為此耳。」』[1]【趙構號哭,對大臣說:「我母親年歲已經大了,我考慮到她老人家沒能呆在安寧的地方,於是委屈自己向金國求和,正是為了這事。」】翰林學士朱震引用唐德宗李適的事[2],請趙構遙尊韋氏為皇太后,趙構聽從。

紹興八年(1138年),在宋使王倫的成功外交下,金朝撤銷偽齊,把包含東京開封等三京(東京、西京、南京)之地的河南、陝西歸還給南宋,但高宗生母韋太后尚未歸還。

紹興十年(1140年),金朝撕毀協約,重新攻佔陝西、河南之地。金軍主帥完顏宗弼(兀朮)先在開封正南(偏東)的順昌敗于劉錡所部的「八字軍」,再於開封西南的郾城和穎昌,在金國女真精銳部隊所拿手的騎兵對陣中兩次敗于岳飛的岳家軍,只在開封東南面的淮西亳州、宿州一帶戰勝了宋軍中最弱的張俊一軍,在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岳家軍前,金軍已被壓縮到開封東部和北部。

紹興十一年(1141年)二月,金熙宗對南宋示好,將死去的宋徽宗追封為天水郡王,將在押的宋欽宗封為天水郡公。第一提高了級別,原來封徽宗為二品昏德公,追封為王升為一品,原來封欽宗為三品重昏侯,現封為公升為二品。第二是去掉了原封號中的污侮含義。第三是以趙姓天水族望之郡作為封號,以示尊重[3]。同時,在宋軍中最強大的岳家軍根本未參戰的情況下,完顏宗弼的金國最精銳的部隊又在淮西柘皋先敗于張俊部下楊沂中和劉錡的聯軍,後來雖然因為張俊搶功調走劉錡,完顏宗弼在濠州勝宋軍中最弱的張俊一軍,但由於韓世忠軍和岳家軍趕到,完顏宗弼不得不退軍北上。

四月下旬,趙構解除了岳飛、韓世忠、劉錡、楊沂中、張俊等大將的兵權,為《紹興和議》做好了準備。十月,南宋派魏良臣赴金,提出要議和。

十一月,金國派蕭毅、邢具瞻為審議使,隨魏良臣回南宋,提出議和條件。此時趙構生母韋氏托人將一封信送到趙構手裡。『洪皓在燕,求得(韋)后書,遣李微持歸。帝大喜曰:「遣使百輩,不如一書。」遂加(李)微官。金人遣蕭毅、邢具瞻來議和,帝曰:「朕有天下,而養不及親。徽宗無及矣!今立誓信,當明言歸我(韋)太后,朕不恥和。不然,朕不憚用兵!」【「我擁有天下,但卻不能贍養親人,我父親徽宗已經死了!現在我發誓,我要公開要求金國歸還我母親韋太后,我不以議和為恥。不然的話,我不怕向金國用兵!」】(蕭)毅等還,帝又語之曰:「(韋)太后果還,自當謹守誓約。如其未也,雖有誓約,徒為虛文。」』[1]【「如果我母親韋太后果然能回南宋,自當謹守我們訂的和議誓約。如果回不來,有和議誓約也是一紙空文。」】當月,《紹興和議》最後的書面內容即達成。

十二月末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趙構和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岳飛與其子岳雲、部將張憲于臨安(今杭州),據《宋史》載這是為了滿足完顏宗弼為《紹興和議》所設的前提以防止岳飛的十萬岳家軍攻入黃河以北[4]。

至此,趙構和秦檜以稱臣賠款,割讓從前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為代價,簽定紹興和議。宋金東以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趙構也于殺死岳飛後立刻成功地迎回生母韋氏。《宋史·高宗本紀》記載:紹興十二年(1142年)夏四月丁卯(5月1日),「(韋)皇太后偕梓宮(徽宗靈柩) 發五國城,金遣完顏宗賢護送梓宮,高居安護送皇太后」。按照當時信息的傳遞方式,岳飛于紹興十一年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被殺,南宋使節立刻於紹興十二年(1142年)正月帶着正式照函從岳飛被殺的臨安(今杭州)去金國囚禁宋欽宗和韋氏的五國城(今黑龍江哈爾濱市依蘭縣依蘭鎮五國城村)接人,韋氏四月丁卯(5月1日)即啟程回宋,八月壬午(9月13日),韋氏到達宋都臨安。從正月初一到八月壬午,除了用時在行程腳力上,沒有明顯的拖延。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紹興和議》被金海陵王完顏亮撕毀。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以「倦勤」想多休養為由,趙構禪位於太子趙眘,是為宋孝宗。宋孝宗上台後馬上為岳飛平反,趙構卻沒發表任何意見,既不支持,也不阻撓。

特長

宋高宗同其父宋徽宗一樣,是傑出的書法家;自言「……凡五十年間,非大利害相仿,未始一日舍筆墨」,初學黃庭堅,後改學米芾,至終以追摹魏晉法度和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流傳有《真草嵇康養生論書卷》。元朝書法大家趙孟頫早年即以宋高宗書法為榜樣。

評價

當時詩人林升在宿新住宿徐公店,在牆上提詩〈題臨安邸〉諷刺當朝的統治者曰: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的遊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

妻妾

* 憲節皇后邢秉懿,康王妃,封嘉國夫人,靖康之難時北遷,高宗遙冊為皇后,紹興九年崩, 后韋太后歸國,方知皇后早崩,虛中宮以待者十六年也
* 憲聖慈烈皇后吳氏,自和義郡夫人、才人、婉儀、進貴妃。紹興十三年,立為皇后。高宗內禪,手詔後稱太上皇后,遷居德壽宮。孝宗即位,上尊號壽聖太上皇后,光宗即位更號壽聖皇太后。孝宗崩,始正太皇太后之號,慶元三年崩,年八十三
* 潘賢妃,侍奉高宗于康王府,生元懿太子趙旉,紹興十八年薨。
* 張賢妃,初為才人,後晉婕妤、婉儀。死後追為賢妃。孝宗養母。
* 劉賢妃,入宮為紅霞帔,遷才人,累遷婕妤、婉容,紹興二十四年進賢妃。
* 劉婉儀,初入宮,封宜春郡夫人。尋進才人,與劉賢妃俱被寵,進婉儀。
* 張貴妃,開封祥符人。初入宮,封永嘉郡夫人。乾道六年,進婉容。淳熙七年,封太上皇淑妃。十六年,進貴妃。紹熙元年薨。
* 馮美人
* 韓才人
* 吳才人,吳皇后族人
* 李才人
* 王才人
* 田郡君,名春羅,高宗為康王時側室,靖康之難時死於北遷途中。
* 姜郡君,名醉媚,高宗為康王時側室,靖康之難時北遷。

子女



宋高宗僅有一親生之子趙旉,早夭。

* 養子趙伯琮,即宋孝宗,養母張賢妃
* 養子趙伯玖,更名趙璩,養母吳皇后



高宗為康王時,曾育有五女,後皆被擄。

* 康大宗姬趙佛佑,北遷時四歲,後入洗衣院。
* 康二宗姬趙神佑,北遷時四歲,後入洗衣院。
* 康三宗姬,北遷時三歲,死於途中。
* 康四宗姬,北遷時二歲,死於途中。
* 康五宗姬,北遷時二歲,死於途中。

“岳家拳” 《武穆遺書》,驚現天下

岳飛後代紮根湖北黃梅 整理武穆遺書捐獻國家

  岳飛(1103-1142),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人。南宋初抗金名將。以恢復中原爲己任,善於謀略,治軍嚴明。在其戎馬生涯中,他親自參與指揮了126仗,未嘗一敗,是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後遭奸臣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陷害致死。淳熙五年(1178),追諡武穆。甯宗朝追封鄂王。寶慶元年 (1225),改溢忠武。《宋史》有傳。著有《武穆遺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其詞《滿江紅》是千古絕唱的名詞;“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是千古名言。
  核心提示
  黃梅縣有“三寶”:黃梅戲、五祖寺、“岳墳”。
  所謂“岳墳”,並非杭州西子湖畔的岳飛墓,而是他的四子岳震、五子岳霆在黃梅縣的人生歸宿。
  據史料記載,當年岳飛被害於風波亭之後,岳震、岳霆逃到黃梅縣避難,並世代繁衍生息。民族英雄岳飛的血脈和精神在這裏得到傳承、光大。
  祭“岳墳”、拜“武穆古楓”、打“岳家拳”、賞“岳體”書法、吃“油炸檜”、唱《滿江紅》,這成了黃梅縣三千多岳飛後裔的特殊“胎記”。
  “岳墳” “精忠報國”,精神象徵
  10月22日,秋風陣陣,記者來到黃梅縣苦竹鄉養馬村聶家灣,拜謁老樹坡上的“岳墳”,憑吊忠魂。
  大墓前有一塊石碑,刻有“大宋敕封朝奉大夫岳震、朝散大夫岳霆之墓”。
  中華岳飛思想研究會黃梅分會秘書長、岳飛第二十八代後裔岳和軍說,古墓碑已於1958年被人擡去修水庫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許多人把自己祖宗的墓碑搬去搞建設。岳和軍曾懸賞1000元想找回古墓碑,但至今沒有音訊。
  現在的“岳墳”,已是黃岡市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岳和軍說,北京一個岳飛後裔巨商多次前來考察,想投鉅資把“岳墳”打造成表現“精忠愛國”思想主題的紀念地。
  岳震、岳霆爲何不在西湖陪伴父親,爲何不落葉歸根河南湯陰,卻長眠于吳頭楚尾的黃梅縣?
  據史料記載,西元12世紀初葉,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金兵長驅直入,綿延鄂豫皖的大別山便成爲南宋王朝長江以北的最後防線。
  地處鄂贛皖三省交界的黃梅縣軍事位置突出,而該縣五郎關(即今日的養馬嶺)更是兵家必爭之地。西元1130年,岳飛帶著年僅10歲的四子岳震,率軍鎮守五郎關,沈重打擊金兵。
  正當岳家軍凱歌高奏之時,以秦檜爲首的投降派,鼓噪議和,昏君宋高宗連發十二道金牌,岳飛不得不班師南下,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害於風波亭。
  據清代《黃梅縣誌》、《岳氏宗譜》記載,岳飛死後,秦檜密令追殺岳飛家族。岳霆、岳震爲避滅門之禍,逃至五郎關下的聶家灣,繁衍生息,世代相傳。
  養馬村71歲的村支書聶和發,帶著記者尋找岳震、岳霆的遺迹。雖經800餘年的滄桑,聶家灣的岳家居宅、岳家花園、岳家學堂的遺址,教拳習武的演武場、操練兵馬的養馬嶺、伏馬槽等場地,仍歷歷在目。


  “岳家拳” 《武穆遺書》,驚現天下


  岳家拳以短小精悍、樸實無華、實戰性強聞名。
  黃梅是國家命名的“武術之鄉”,獲此殊榮就在於有岳家拳。當年,金兵被岳家拳打得聞風喪膽,不得不發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感歎。
  岳飛一生有文武兩部著作,但世人只見其慷慨激昂的詩詞歌賦和散文(即逝後被輯成的《岳武穆遺文》),卻不見那威猛無比的岳家拳譜(即後來被輯成的《武穆遺書》)。
  在金庸的《射雕英雄傳》裏,許多俠士爲爭奪《武穆遺書》打得頭破血流。可是,著名作家、“黃梅通”周濯街卻通過考證得出結論:《武穆遺書》在黃梅。
  據考證,岳飛逝前將拳譜傳給岳震、岳霆,二人隱居于黃梅聶家灣,整理出《武穆遺書》,秘而不宣,且日夜操練。
  在黃梅縣小池鎮,記者見到了岳飛第二十七代後裔岳進,他是聞名鄂贛皖的岳家拳傳人。1986年,他參加了全國民間武術表演大會,他的岳家拳技壓群雄,榮獲金獎。深藏於民間的“岳家拳”和《武穆遺書》於800年後,重新浮出水面。
  作爲忠烈之後,岳進深明大義,於1987年將古抄本《武穆遺書》捐獻給國家,並獲得300元獎金。
  然而,讓岳進感到苦惱的是,他的兒女都不願學岳家拳。他的女兒學的是跆拳道,她嫌岳家拳不夠“漂亮”,父親告訴她,岳家拳不是花拳繡腿,打的就是實戰。他的兒子牛高馬大,卻怕練拳吃苦,岳進自稱當年練岳家拳,練得尿血。
  著名作家周濯街對清代《黃梅縣誌》考證後發現,自南宋至清光緒年間的600多年裏,黃梅縣上了縣誌的武舉人、武進士就有300餘人之多。
  今日之黃梅,“岳家拳”的拳師更是不勝枚舉,武師雷傑挾“岳家拳”之雄風,曾獲得全國武術之鄉武術比賽金獎。
  “武穆古楓”五條刀痕,見證歷史
  黃梅縣黃梅鎮岳家灣村是岳家後裔的一個聚居地。
  600年前,岳飛後裔中的一支從聶家灣搬遷至此。爲了紀念岳震、岳霆兩位先祖,他們在村頭種下一棵兩個枝丫的楓樹。而今,“武穆古楓”已長成參天大樹。
  記者發現,大楓樹上有5條明顯的刀痕,岳飛的第二十八代後裔、78歲的村主任岳旭梅向記者講述了他親身經歷的一段歷史。
  他說,5條刀痕,便是5次劫難。
  1931年,侵華的日本鬼子修碉堡要砍楓樹,被全村的岳家後裔團團圍住。日本人將一岳家拳師的手臂砍斷,也沒能砍成大楓樹。
  此後,大楓樹又分別經歷了漢奸保安團和國民黨軍隊的砍樹風波,均被岳家後裔擋住。
  1958年大煉鋼鐵,當地“砍樹隊”要砍大楓樹;1959年,公社大辦企業,也要砍樹做榨筒,都被攔了下來。
  岳老說:“人逢大難不死,必貴;樹逢大難不死,必靈。”於是,岳飛後裔自發捐資,把“武穆古楓”打造成祭拜先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場所。
  興之所致,嶽老給我們唱起了《滿江紅》:“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擡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精忠報國”是民族英雄岳飛的靈魂所在,他的黃梅後裔稟承了這一精神特質。
  著名作家周濯街告訴記者,他調查考證發現,抗戰時期,黃梅縣的岳飛後裔和“岳家拳”拳師等80余人,成立了一支“武術抗日鋤奸隊”。白天,他們是安分守紀的“良民”;夜裏,他們是神出鬼沒的武術高手,常常偷襲日軍和漢奸,攪得他們雞犬不寧,又無可奈何。
  “油炸檜” 特殊民俗 永志不忘
  黃梅岳飛思想研究會秘書長岳和軍告訴記者,要辨別是否是岳飛後裔,你只要看他家中堂是否挂有岳飛像,或是“還我河山”字幅,是否會打“岳家拳”,是否爲唱《滿江紅》,這些都是黃梅3000岳飛後裔的特殊“胎記”。
  事實上,黃梅的岳飛後裔還有許多獨特的習俗。
  岳飛遇害的日子,正是除夕的前一天,所以每逢岳飛的忌日,他的黃梅後裔都要吃素,以示悼念。
  黃梅的岳飛後裔愛吃油條,且不把油條叫“油條”,而叫做“油炸檜”,以此來表達對賣國賊秦檜的痛恨。
  岳和軍說,黃梅的岳飛後裔沒有給祖宗丟臉,在日軍侵佔時期,岳家沒有出過漢奸,解放以後的半個世紀,岳家沒人進過監獄。
  岳飛是一個武將,他的後裔操練武藝自然不在話下,就是筆頭工夫也稟承了先祖的靈氣。
  在黃梅縣城走一下,你就會發現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招牌幾乎是一個字體,渾厚質樸,蒼勁有力。一問,才知道是岳飛的第二十七代後裔岳士傑獨創的“岳體”書法。
  黃梅是著名的“楹聯之鄉”,人們都愛貼對聯,且以岳士傑的“岳體”對聯爲榮。每逢春節,岳士傑每天寫春聯要伏案十七八個小時。
  據介紹,岳老生前最愛寫的還是“精忠報國”、“還我河山”。
  黃梅的岳飛後裔中,文才武將人才輩出,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岳家的大老闆也是層出不窮,其中黃梅縣岳飛思想研究會的會長岳祥、副會長岳學紅都是當地頗有威望的億萬富翁。他們說,商品社會談“精忠報國”,辦企業是最直接的方式。

岳飛遇害的日子,正是除夕的前一天,所以每逢岳飛的忌日,他的黃梅後裔都要吃素,以示悼念。
  黃梅的岳飛後裔愛吃油條,且不把油條叫“油條”,而叫做“油炸檜”,以此來表達對賣國賊秦檜的痛恨。
  岳和軍說,黃梅的岳飛後裔沒有給祖宗丟臉,在日軍侵佔時期,岳家沒有出過漢奸,解放以後的半個世紀,岳家沒人進過監獄。
  岳飛是一個武將,他的後裔操練武藝自然不在話下,就是筆頭工夫也稟承了先祖的靈氣。

秦檜前生乃雁蕩山僧


秦檜前生乃雁蕩山僧

秦檜前一生也是大修行人,他只是在平常的時候看到他附近的鄉間那個衣錦榮歸的考中進士的那個人回來,看到這種排場,心中就動了一個念頭,如果能這樣,遺願足矣!就起了這麼樣一個世俗的貪戀心,下一生就來做大宰相,以修行佛法的功德,下一生怎麼樣呢?腦筋非常好,所以功名一考都是榜首,是榜首又怎麼樣呢?當了秦檜,你曉得秦檜的下場嗎?不曉得多少生多少世,下三途來還,而且是在世間法上,贏得了千古的臭名,划不來啊!這個叫作十人蹉路。

秦檜,前生乃雁蕩山僧,以前生之修持,為宋朝之宰相,受金人之賄賂,事事均為金謀,殺金人所怕之岳飛。凡不與伊同謀者,或貶謫,或誅戮。卒至死後永墜地獄,百姓恨無由消,遂以面作兩條(秦檜與夫人)共炸而食之,名之為油炸檜。又鑄鐵像,跪於岳墳前,凡拜岳墳者,皆持木板痛打,又向其頭其身尿以泄恨。

後有姓秦的,作浙江巡撫,謂鐵人於岳墳前被人尿,污穢岳墳,投之西湖,俾岳墳常得清淨。自後西湖水臭,不堪食用。常見湖中漂幾死屍,及去打撈,又沈下去。因茲出示,多來船舫,圍而打之,則是鐵鑄之泰檜,與其夫人,並金兀朮。知其罪業深重,仍令安置墳前,被人打尿。光於民國十年,至岳墳,仍舊尿得污皂不堪。夫以五祖戒、草堂清、真如吉、之道德,尚不能了生死。而為大文宗、為宰相,已遠不如前生。至吉老為皇帝,而為臣於虜廷,則可憐極矣。

秦檜之結果,令人膽寒而心痛。以多年禪定工夫,後世得為宰相。一被金人之賄賂所迷,直成香臭、好歹、忠奸、不知之癡呆漢。及至打尿其像,炸食其身,千百年來,尚無更改。參禪人以宗自雄,不肯仗佛力以了生死者,倘一念此結果,能不自反曰,仗自力與仗佛力相差懸遠,曷若專修淨業,以祈現生了脫之為愈乎。宋朝大名鼎鼎之宗匠,來生尚退步於前生,再一來生,又不知作何行狀乎。光宿業深重,生甫六月,後遂病目,一百八十曰,未一開目。除食息外,晝夜常哭,在老人皆料其不能得見天日。而承宿善根,好而仍見天日,實為萬幸。入塾讀書,又受程朱闢佛之毒,幸無程朱之學問,否則,早已生身陷入阿鼻地獄矣。由是疾病纏綿,空過數年。因思佛法東來,經幾多聖君賢相,以護持流通。程朱之說,不足為訓。因出家為僧,專修淨業。

先師以參究提命,則曰,弟子無此善根,願專念佛,以期帶業往生耳。六十年來,悠悠虛度,今已八十,尚未心佛相應。若或專仗自力,則其自誤,何堪設想。然以六十年之閱歷,及詳察自他之善根。仗佛力者,尚不易即證三昧,仗自力者,誰是超過五祖戒、草堂清、真如吉、以上之人。

秦檜七世豬身

佛說,人以惡意向道德之人、或善師,將來遭遇的痛苦,比萬石弩射身不知道要嚴重多少倍,而且果報必定在三途,這件事情有幾個人知道。佛法確實是講因果的,在中國史書上每一個朝代也記載很多因果的例子。從前李老師跟我們講個故事:「秦檜七世豬身」,現在很多地方出版的因果報應的書應該可以查得到。清朝不知道是哪一個年代,有人殺豬毛去掉之後,在豬肚子底下有「秦檜七世身」。我們知道秦檜是嫉妒瞋恚謀害了精忠報國的岳飛,死後當然是墮地獄。秦檜殺岳飛,實在講是禍國殃民,因為那時國家的形勢,岳飛確實有能力打敗金兵,能將被金人俘虜的徽、欽二宗皇帝迎接回來,保住國家領土。

秦檜何以要謀害岳飛?還不是希望保住自己宰相的地位。如果戰事結束,宋朝與金講和,岳飛的功勞第一大。換言之,他怕岳飛將來回國之後作宰相,取代他的地位,他心生恐懼。正好皇帝高宗也是個糊塗人,欽宗是他的哥哥,他想如果欽宗回來之後,皇位不就要讓給哥哥了?所以,高宗不想將皇位讓給他哥哥。所以,他們都不想讓這兩個人回來。高宗和秦檜志同道合,為了自私自利,不顧國家民族的利益,不顧全國國民的利益,做了這一樁傻事情,連金人都批評,殺岳飛是宋朝自毀萬里長城。

根據許多書籍記載,秦檜死後墮地獄。宋朝到滿清時間並不長,大概只有七、八百年,秦檜就離開地獄,變畜生還債。地獄果報很苦,時間很長,都是論劫數算的。

年終考古大發現:秦檜政治遺囑出土

中國考古界2006年的最大發現,終于隨著引人爭議的拆遷開發工程而誕生。在建設過程中發掘的一宋代古墓,日前出土了包括秦檜親筆遺囑在內的一批重要文物。

  據未經証實的消息透露,有關文物部門已經初步確定該批文物中包括有秦檜親筆書寫的“政治遺囑”,對其生前的引人爭議的行為作了一定的辯解,並對中國知識分子(士大夫)提出了尖銳的批評。據了解,國家文物局鑒定專家和各研究機構的著名宋史專家均已雲集現??/p>

  自稱秦氏後人的多名人士表示,將密切關注該文物的鑒定,如確定先祖罪名不實,根據疑罪從無和無罪推定的司法原則,將可能入稟法院要求取消岳飛廟中的秦氏夫婦跪像,如仍要設立跪像,則應“將跪像腦袋換為書本,代表食書不化、空言誤國的腐儒們該為中國的落後而懺悔”。

  該份被專家初步認定為秦檜“政治遺囑”的文物,書寫在一塊長達2.2米、寬約50公分的綢緞上,這也是其能保持至今的主要原因。

  出土該批文物的村莊位于本市郊區,早先名為麓洱,現名為壺侑,因風光優美,出產茶葉,宋代時一度是高官們的莊園。此次所發掘的宋墓,專家估計為秦氏子侄輩的墓穴,時間應在1178年(宋孝宗淳熙五年,為岳飛平反昭雪)後,秦氏此時逐漸失勢,一些身前文物成為族人累贅和朝野忌諱,幹脆採用殉葬方式掩藏。

  巧合的是,隨本次墓葬發掘一起出土的地契資料表明,此地莊園基本為岳秦兩家分領。兩家比鄰,這也是宋史研究的研究的新發現之一。

  據消息人士透露,初步鑒定秦檜該份遺囑作于高宗紹興十四年(1145年),時年55歲(秦檜生于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即其死前(1155年)十年,岳飛含冤被殺(紹興十一年臘月,1142年1月)後三年。

  秦檜在該份遺囑中,首先告誡子孫遠離政治,自己深知將“獲譴汗青”,“蒙羞萬年”,叮囑子孫在他死後萬莫貪戀祿位,急流勇退,也不可在風暴來臨後為他爭辯,“庶幾可得苟全性命”,並對幾個已身據高位的族人詳細指示了退出政壇的方略。專家正是據此認定此書信為家族內的政治遺囑。

  據已經詳細閱讀該份文物的一位匿名專家介紹,秦檜在該份遺囑中表明自己堅信對金議和是當時的“國情”下保全家國的唯一出路,也曾經和岳飛直接探討過此問題,但岳飛表示“要為不可為之事”。而宋高宗其實並不反對北伐作戰,因為戰爭在很大程度上令他“為江北百姓所夙夜仰望”,顯然皇帝很陶醉這種救世主的感覺。但因為岳飛在規複舊河山之外,經常公開宣揚要“迎還二帝”,而金國也不斷在戰爭失利時派密使威脅高宗要“送還汝兄”,並不斷暗示囚在五國城的宋欽宗與岳飛有秘密來往,令高宗疑竇叢生,甚至到了“寢食不思”地步。高宗12道金牌召回征途中的岳飛,就是因為金使送來了岳飛與欽宗聯絡的“確切証據”,欽宗甚至揚言返國複闢後將清洗“老九”(高宗為徽宗第九子)的人馬,高宗因此需要和岳飛對証確認。

  據了解,秦檜在遺囑中說,高宗與岳飛的晤談一概秘密進行,他也不能與聞。但事後高宗告訴他,岳飛一再表態自己只想規複北方迎還二帝,私心最多就是成就功名,待成功後願意效仿石守信等解甲歸田。至于帝位歸屬,岳飛表示那是“皇家手足間事”,沒有旗幟鮮明地表態。

  秦檜在遺囑中對岳飛的戰功給予很高評價,認為岳飛的善戰為其議和提供相當大的便利空間,以打促談效果很好。但岳飛有功名心,性格也比較孤僻,與人不好相處,容易招疑招忌,好多次甚至與皇帝言語不合而撂挑子走人,與皇帝結了深怨。岳飛不大考慮高宗本人的利益,不僅和被囚敵國的欽宗有謠傳中的來往,還多次當面勸高宗立嗣,高宗本人因有隱疾(據後世醫學推斷是陽痿)而無子嗣,因此十分懷疑岳飛擁兵欲立擁立之功,犯了人臣的大忌,違背了祖宗傳下的抑武揚文的宗旨,估計也是因此引發高宗殺機,不惜破除有宋以來不殺大臣的誓言。秦檜表示,他已竭盡全力至少保全岳雲和張憲,但高宗指示全殺,他亦無奈。同僚們在岳飛被殺後不敢質問皇帝,都來質問秦檜,秦檜也不敢和不便說皇帝的意思,只好說“莫須有”含糊應對。

  據透露,秦檜在遺囑中激烈指責中國知識分子(士大夫)空言誤國,“不知兵而好言兵事、不知國而好言國事”,以為慷慨激昂就能救國救民,更以為說過就等于做過了。自己不挑擔子,還好以大帽子壓人,政府只要提出一韜光養晦,就會被指賣國;只要一與金國議和,就會被指媚外,而戰爭需要大量積累,需要 “暫息兵戈勤稼穡”與民生息。秦檜說自己不得不以強勢壓下這種言論,斷了不少空談者的仕途和財路,但“開罪言路罪在身後”,國事艱難又難免挂一漏萬,身後的名聲是不可指望的。有意思的是,秦檜說岳飛對知識分子的空言比他還反感,並認為岳飛本人究竟並非讀書人出身,更注重實戰成效。

  秦檜在遺囑中辯解說,帝位一旦有紛爭,內戰必起,國家必亡,因此不如保全半壁江山;而即使帝室無恙,但畢竟皇帝已經對擁兵大將起了猜忌,此隙一開絕難彌合,即使岳飛本人無所謂,但手下驕兵悍將也難保萬一。至于自己事後為皇帝分謗,從公議而言,高據相位責無旁貸,為江山社稷只好犧牲自己的令名;從私情來說,高宗于他有“知遇之恩、信任之專”,他也只能為知己者死。所以,教誨子孫,高宗在位或可保秦家富貴,而高宗百年後秦家必將被清算,“民忿欲洩終需洩”。他感慨,“生逢亂世家國顛沛”,總想做點經世濟國的實事,但“為實事者均不見容于當下”,岳飛難以見容于皇帝,而他必將更難以見容于言官史冊,後世只有那些維持亂世危局的當局者才能體會他的苦心了。

  據專家介紹,民間形成定見的秦檜是金國“奸細”的看法,都無實証,卻有很多反証。南宋的史學家就留下很多資料,如李心傳寫的《要錄》說,秦檜不是金人“奸細”,只是主和派而已。徐夢莘寫的《三朝北盟會編》說,前御史中丞秦檜和家屬從金軍占領的楚州孫村中逃歸至漣水軍丁祀水寨,只使用“逃歸”二字。熊克寫的《中興小記》說,秦檜從敵中歸來,也沒說他是“奸細”。

  只有張邦昌友婿朱勝非寫的《閒居錄》說,秦檜全家及婢僕從金國歸宋,不是“逃歸”。朱勝非是擁護張邦昌的,而秦檜是一直反對金人立偽張邦昌,秦檜與朱勝非矛盾尖銳。秦檜執政時,朱勝非被廢居八年,有利益衝突,因此專家認為可以斷定朱勝非《閒居錄》所記是對秦檜的打擊報複。另有《金人南遷錄》說,天會八年,金國諸臣害怕宋朝君臣報複,主張放縱秦檜歸宋朝。然而《金人南遷錄》是一本謬誤百出的書,此書對秦檜的敘述是“曉然傅會”,是錯誤的。

  而從宋高宗的詔令中可以看到趙構是熱烈歡迎秦檜逃歸宋朝,他將秦檜比作漢代的蘇武,常持漢節。秦檜自己寫的《北征紀實》中,可以看到他在金軍中想盡千方百計,最後才能逃歸宋朝,情節十分具體,絕難杜撰。秦檜逃回宋朝,皇帝趙構稱贊秦檜“忠樸過人”,比作蘇武,朝中宰相重臣如範忠尹,李回等人說秦檜是忠臣,使許多朝臣不再懷疑秦檜是“奸細”,李綱書寫贊揚秦檜“精忠許國”,“立大節于宗社傾危之秋”。這充分說明金人並不是縱使秦檜歸宋朝。

  本市政府新聞發言人今日表示,歷史問題將由專家們去研究考據,但此次考古大發現,也雄辯地証明了:即使僅從挖掘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的角度,城市的拆遷和開發也是十分必要的,今後將進一步加大城市圈地和開發的力度,更多更快地挖掘地下沉睡的寶藏,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度的“雙豐收”。

  
附圖片:秦檜站起來。去年,上海一家藝術館展出了為秦檜夫婦塑造的站像,作者解釋不是為秦檜平反,而是為了呼籲現代社會要重視人權和女權,因為秦檜夫婦的 跪像是過去人權和女權被侵犯被壓迫的最好表現,人觸犯法律,自然有司法機關追究責任,但誰也無權逼人下跪,或者死後塑個跪像什麼的。

紹興和議

紹興和議是南宋和金國在紹興十一年(1141年)達成的和議,南宋朝廷在急於求和下,接受了金國的苛刻條件。

背景

宋高宗紹興年間,南宋軍隊的中興四將岳飛、韓世忠、劉光世、張俊以及其他將領如劉錡、吳玠等已形成強大軍力,其中最強的岳家軍甚至通過俘獲以前偽齊的萬匹戰馬,成立了南宋在富平之戰後(1130),絕無僅有的萬騎馬軍,可以和金國女真精騎對陣。

紹興七年(1137年),趙構生父宋徽宗的死訊傳到南宋。『帝號慟,諭輔臣曰:「宣和皇后春秋高,朕思之不遑甯處,屈己請和,正為此耳。」』【趙構號哭,對大臣說:「我母親年歲已經大了,我考慮到她老人家沒能呆在安寧的地方,於是委屈自己向金國求和,正是為了這事。」】翰林學士朱震引用唐德宗李適的事,請趙構遙尊韋氏為皇太后,趙構聽從。

紹興十年(1140年),金軍的前幾個主帥完顏宗望、完顏宗輔、完顏宗翰已先後病故,完顏昌剛被完顏宗弼(兀朮)所殺,完顏宗弼成為唯一的金國軍隊總指揮,其所部是金國最精銳的部隊,卻先在開封正南(偏東)的順昌敗于劉錡所部的「八字軍」,再於開封西南的郾城和穎昌,在金國女真精銳部隊所拿手的騎兵對陣中兩次敗于岳飛的岳家軍,只在開封東南面的淮西亳州、宿州一帶戰勝了宋軍中最弱的張俊一軍,在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岳家軍前,金軍已被壓縮到開封東部和北部。

紹興十一年(1141年)二月,金熙宗對南宋示好,將死去的宋徽宗追封為天水郡王,將在押的宋欽宗封為天水郡公。第一提高了級別,原來封徽宗為二品昏德公,追封為王升為一品,原來封欽宗為三品重昏侯,現封為公升為二品。第二是去掉了原封號中的污侮含義。第三是以趙姓天水族望之郡作為封號,以示尊重。同時,在宋軍中最強大的岳家軍根本未參戰的情況下,完顏宗弼的金國最精銳的部隊又在淮西柘皋先敗于張俊部下楊沂中和劉錡的聯軍,後來雖然因為張俊搶功調走劉錡,完顏宗弼在濠州勝宋軍中最弱的張俊一軍,但由於韓世忠軍和岳家軍趕到,完顏宗弼不得不退軍北上。

至此,南宋可戰而不戰。為了徹底求和,四月下旬南宋朝廷解除了岳飛、韓世忠、劉錡、楊沂中等大將的兵權,為《紹興和議》做好了準備。十月,南宋派魏良臣赴金,提出要議和。

十一月,金國派蕭毅、邢具瞻為審議使,隨魏良臣回南宋,提出議和條件。此時趙構生母韋氏托人將一封信送到趙構手裡。『洪皓在燕,求得(韋)后書,遣李微持歸。帝大喜曰:「遣使百輩,不如一書。」遂加(李)微官。金人遣蕭毅、邢具瞻來議和,帝曰:「朕有天下,而養不及親。徽宗無及矣!今立誓信,當明言歸我(韋)太后,朕不恥和。不然,朕不憚用兵。」【「我擁有天下,但卻不能贍養親人,我父親徽宗已經死了!現在我發誓,我要公開要求金國歸還我母親韋太后,我不以議和為恥。不然的話,我不怕向金國用兵!」】(蕭)毅等還,帝又語之曰:「(韋)太后果還,自當謹守誓約。如其未也,雖有誓約,徒為虛文。」』【「如果我母親韋太后果然能回南宋,自當謹守我們訂的和議誓約。如果回不來,有和議誓約也是一紙空文。」】當月,《紹興和議》最後的書面內容即達成。

十二月末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趙構和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岳飛與其子岳雲、部將張憲于臨安(今杭州),據《宋史》載這是為了滿足完顏宗弼為《紹興和議》所設的前提以防止岳飛的十萬岳家軍攻入黃河以北。

於是趙構和秦檜以稱臣賠款,割讓從前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為代價,簽定了《紹興和議》。宋金東以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趙構也于殺死岳飛後立刻成功地迎回生母韋氏。《宋史·高宗本紀》記載:紹興十二年(1142年)夏四月丁卯(5月1日),「(韋)皇太后偕梓宮(徽宗靈柩) 發五國城,金遣完顏宗賢護送梓宮,高居安護送皇太后」。按照當時信息的傳遞方式,岳飛于紹興十一年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被殺,南宋使節立刻於紹興十二年(1142年)正月帶着正式照函從岳飛被殺的臨安(今杭州)去金國囚禁宋欽宗和韋氏的五國城(今黑龍江哈爾濱市依蘭縣依蘭鎮五國城村)接人,韋氏四月丁卯(5月1日)即啟程回宋,八月壬午(9月13日),韋氏到達宋都臨安。從正月初一到八月壬午,除了用時在行程腳力上,沒有明顯的拖延。。

條約內容

要點如下:

1. 重劃宋、金兩國的邊界,東以淮水中流、西以大散關為界,宋割唐州、鄧州(在今河南省),又重定陝西地界,宋失去商州(在今陝西省)、秦州(在今甘肅省)兩州約一半土地予金。
2. 宋奉表稱臣於金,金冊宋主為皇帝。
3. 每逢金主生日及元旦,宋均須遣使稱賀。
4. 宋每年向金國繳納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從紹興十二年(1142年)開始,每年春季送至泗州交納。

影響

隨著和議達成,金亦放還宋徽宗靈柩和高宗生母韋賢妃歸宋。離行時,宋欽宗挽住她的車輪,請她轉告高宗,若能回去,他只要當個太乙宮主就滿足了。韋賢妃哭著說,如果你不回來,我寧願眼睛瞎掉算了。但因為宋高宗可能考慮到自己不能生育,接欽宗回來皇位必定回到欽宗或其後代,所以後來宋欽宗到死也沒回到宋都。

《紹興和議》后,宋、金之間維持了近二十年的和平,期間雙方雖然偶有衝突,但衝突之規模不大,直到1161年金海陵王完顏亮撕毀和約伐宋。

《紹興和議》使宋朝永久失去了原來北宋的山西和關中養馬的馬場,從此岳家軍的背嵬戰士萬騎馬軍成為南宋一朝的絕唱,宋朝直至覆滅,都只能靠步兵和北方遊牧民族的精騎對陣。后來南宋的「隆興北伐」和「開禧北伐」,以步兵逆擊金國精騎大敗而歸,原因之一就是這個《紹興和議》導致南宋騎兵力量可以忽略不計,無法和紹興年間的南宋軍隊相提並論。但是此說忽略了南宋初期在宋金富平之戰(1130年)中,曾動員數萬騎兵參戰仍然戰敗的事實(最高記載數字是七萬騎兵)。富平之戰使得金國佔領了關中和附屬的養馬場,雖然後來南宋一度以外交手段收回關中(1138年),但到1140年仍然守不住而被金國永遠佔領。所以紹興和議只是確認南宋軍力守不住關中的事實,把此和議歸罪是後來北伐失利的原因,有倒果為因的嫌疑。

《紹興和議》確定了完顏昌提出的、秦檜大力提倡的「南自南,北自北」,即原籍在《紹興和議》規定的南宋境內的漢人歸南宋,原籍在《紹興和議》規定的金國境內的漢人歸金國。從此北方漢人不但完全在名義上成為金國臣民,而且不能南逃,否則將被遣返。這造成了北方漢人沒有選擇地成了宋的敵國子民,以致宋朝實力的一進一出:

1. 南宋初年的名將,包括中興四將中的岳飛、韓世忠、劉光世以及劉錡、吳玠、楊沂中均為河北漢人。從小接受的是忠於宋朝的教育,忠心保衛的是宋朝,在抗金多年以後,終于有擊敗完顏宗弼等金國主戰派並收復失地的實力;但南宋初期也有李成、孔彥舟、酈瓊這些依附齊國投降金朝的宋朝叛將,此三人都是河北漢人,接受的也是宋朝教育,可是卻舉兵反宋投降金朝。(《金史卷七十九》)。若加上苗傅、劉正彥等兵變將領,南宋初期這些大量投降、叛變的宋軍兵將,不但使得南宋失地連連、北伐失敗,更讓高宗對自己的將領失去信心與信任,最終為了收兵權而接受紹興和議,並把屠刀砍向岳飛。
2. 1279年滅宋的元鎮國大將軍張弘範和他的父親張柔是河北的金國漢人,從未接受忠於宋朝的教育,一路擊敗南宋優勢兵力,崖山海戰滅宋后張弘範在崖山寫下「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十二字。

宋衛王趙昺

宋衛王趙昺(1271年-1279年),南宋末代皇帝(第九位,1278—1279年在位)。他是南宋第六位皇帝宋度宗趙禥的小兒子,修容俞氏所生,前任皇帝宋端宗趙昰的親弟弟。他先後被封為永國公、信王以及廣王等。宋恭帝德祐二年(1275年),南宋首都臨安被伯顏率領的元朝大軍佔領,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和謝太后相繼被俘。宋恭帝的兩個異母兄弟益王趙昰和廣王趙昺在國舅楊亮節、朝臣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和文天祥等人的護衛下南逃。在金華,趙昰被封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趙昺為副元帥,晉陞為衛王。1276年,剛滿7歲的趙昰在福州即皇帝位,是為宋端宗,改元「景炎」。一心想對宋朝皇室斬草除根的元軍統帥伯顏對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窮追不捨。景炎三年(1278年),宋端宗死,當時軍心渙散,無心戀戰,當時陸秀夫在碙州梅蔚(即今日香港大嶼山梅窩,一說在廣州)擁立趙昺做皇帝,改元「祥興」,並逃往崖山避難。元朝命令大將張弘范大舉進攻崖山的趙昺小朝廷。事實上,當時的宋軍還未到岸,一行人還在海上。宋軍水師在張世傑的指揮下進行頑抗,在崖門海域裡與元朝軍隊交戰,史稱「崖門戰役」,這場戰役關係到南宋流亡小朝廷的興亡。結果,宋軍全軍覆滅。西元1279年3月19日,丞相陸秀夫見大勢已去,便背着這位剛滿8歲的小皇帝趙昺跳海殉國,兩人壯烈犧牲,宋王朝滅亡。

趙昺一般被稱為宋帝昺,又號少帝、幼主等。

在深圳赤灣(現屬南山區)有宋少帝陵,據說是少帝遺骸漂至赤灣附近,被僧人發現,從其服裝上看出是宋少帝,於是葬於此。1984年蛇口工業區和香港趙氏宗親會出資修葺擴建了宋少帝陵,現為深圳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香港也有一個紀念兩位宋末皇帝逃難的地方,叫宋王臺公園。另外其附近有「金夫人墓」,相傳為楊太后之墓,後來由於該址興建了聖三一堂,「金夫人墓」也隨之湮沒。

民族英雄岳飛和賣國賊秦檜

民族英雄岳飛和賣國賊秦檜

金人在屢次失敗之後,如驚弓之鳥。兀術下令所有女真男女老幼撤離開封,過河北去。金兵也做好了撤退的準備。在這種形勢下,岳飛便上奏趙構,請令各路並進,協力攻克開封,乘勝北上恢復故土。但是趙構和秦檜等人,不但不接受岳飛的正確意見,不援助岳飛進行抗金鬥爭,而且倒行逆施地命岳飛班師。奸相秦檜命令張俊撤退了兩路兵馬。韓世忠見張俊的部隊後撤,也從前線撤了下來。這時,岳飛陷於敵人的三面包圍之中。命令岳飛班帥的金字詔牌,一道又一道地送到岳飛面的,在一日十二道金牌的催促下,岳飛只得揮淚班師。他悲切嘆道:「十年之力,廢於一旦!」

岳家軍撤回武昌不久,許昌、陳州、蔡州、鄭州等地又相繼淪於金人手中。

岳飛志在「精忠報國」,別無私念。現在看到奸臣當道,朝廷昏庸,有力使不上,因此,十分痛心。奸相秦檜,經過長期思謀,認為各抗金將領兵權過大,有礙「和議」。特別是岳飛,更是他投降賣國的阻礙。他進言趙構,詔改岳飛為樞密副使。這實質上是解除了岳飛的兵權。接著,韓世忠的兵權也被解除了。

秦檜又進一步指使右諫議大夫萬俟訥羅織罪名,要求免除岳飛的職務。緊接著,又使御史中丞何鑄和殿中侍御史羅汝楫捏造罪名,連連上奏,對岳飛進行所謂彈劾。岳飛被罷官之後,秦檜和張俊便轉而對付岳家軍。他們首先收買了岳家軍中的敗類王俊,還說岳飛之子岳雲曾寫信給張憲,圖謀佔據襄陽等。王俊還親自出來作証,說他見到過這封信。張俊逮捕了張憲,嚴刑逼供,張憲始終不屈。

紹興十一年八月,正當秦檜陰謀進行解散岳家軍時,金兀術揚言要繼續南進。趙構、秦檜嚇破了膽,急忙派人和談。兀術捎信給趙構,說必須割讓淮水以北的土地才可「議和」,又在暗中密令秦檜:「必殺飛,始可和。」於是,秦檜又誣說岳飛也曾寫信給張憲,談論「叛逆」的事。遂派人去廬山,謊稱岳飛只要到朝廷去對質一下,張憲、岳雲之事即可解脫。岳飛到了杭州後,立即被秦檜押入獄中,嚴刑「審問」。

在岳飛入獄前後,秦檜命其黨羽四處活動,羅織岳飛的罪名。韓世忠聽說岳飛有處死的危險,抑制不住心中的憤慨,質問秦檜事實真相。秦檜答:「岳飛兒子岳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或許有之意)?」韓世忠聽了,憤然斥道:「『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這時,趙構也不認為非把岳飛處死不可,就連秦檜的黨羽親信,對處死岳飛也有異議。御史中丞何鑄經過「審訊」之後,也找不出岳飛有何罪。這使得秦檜遲疑不決,一時難以下手。

紹興十一年臘月二十九日(西元1142年1月27日),秦檜悶坐在書房裏。他的老婆王氏,人稱長舌婦,最是心狠手毒。王氏見秦檜這等模樣,就說:「捉虎容易,放虎難啊!」經過一番密謀,秦檜便手書一字條,傳遞到獄中。岳飛再次被提審,他知道最後的時刻到了,便奮筆疾書八個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片刻之後,岳飛、岳雲和張憲被秦檜害死於大理寺風波亭下。時岳飛僅三十九歲,岳雲二十三歲。

除岳雲外,岳飛還有四子一女,他們是:雷、霖、震、霞和孝娥。

岳飛死後不久,有些地方就掛起了岳飛的畫像,寄託懷念之情。隆興元年(西元1163午)在朝野的一片呼聲中,孝宗為岳飛正名昭雪,覆其官爵,賜以家地,祿其子孫,恤其家族。後諡武穆,追封鄂王。

歷代歌頌岳飛的小說、戲劇和其他著作不下數百種,全國建造岳飛祠廟多達數十處。其中,以岳飛的家鄉湯陰的嶽廟規模較大,文物較多。

岳廟山門外青石台階下,並排有五具鐵跪像。他們是秦檜、王氏、萬俟訥、張俊、王俊等五人,面皆朝北,與大殿中的岳飛塑像正相對。

鐵像約鑄於明正德年間。初為秦檜、王氏、萬俟訥、羅汝楫四人,後去掉羅,增添了張俊、王俊。鑄像一米多高,均是蓬頭垢面,坦胸露臍,雙手反縛,低首俯背。面目醜陋可憎。明萬曆年問,湯陰縣知事劉貴鐘題道:「逆檜和議長屈膝,人人爭贈兩三磚。」「手中恨少截鐵劍,要斬奸頭訴上昊。」(昊,意為天)

英雄流芳千古,奸相遺臭萬年,這是歷史的公正判決。

杭州嶽墓旁是四具跪像,湯陰則是五具,多了王俊。查史不難明白:奸相秦檜專權,力主「議和」,是殺害岳飛的罪魁;王氏助約為虐,是個陰險的毒婦;萬俟訥充當鷹犬,刑訊逼供,是個劊子手;張俊忌賢妒能,依附權勢,是個幫凶。而王俊,則是岳家軍中的敗類,他專以誣陷他人為能事,賣身投靠權貴,是個靈魂骯髒的爬蟲。人們讓他長跪,可見對他憎恨之深。

施全祠內施全銅像左側,原有隗順塑像,塑像後立一碑名「宋義士隗順之碑記」是為紀念保存岳飛遺體的隗順而立。

岳飛被害後,屍體被扔棄。獄卒隗順看到岳飛父子被害,十分同情。他趁人們都忙著除夕團圓之機找到岳飛遺體,背負出錢塘門外九曲叢祠北山旁,並將一個玉鐲暗暗地放在岳飛遺體腰下。掩埋後,又在上邊栽了兩棵桔子樹。隗順年老時,又將此事囑告兒子。他堅信岳飛冤死,日後終有昭雪之時。

果然不出這位正直的獄卒所料,二十一年之後孝宗即位,岳飛的冤案得到了昭雪。朝廷訪求其屍,隗順兒子報知,以禮改葬於西湖棲霞嶺下。

岳飛

岳飛(1103年-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河北(指黃河以北,而非今河南河北之省界,下同)相州湯陰(今河南安陽市湯陰縣)永和鄉孝悌里人,中 國南宋時期的著名將領、民族英雄。岳飛一生與中國北方女真族金國作戰,抵禦外來侵略,但是最後由於受到統治者的猜忌而被監禁、殺害。宋孝宗淳熙六年 (1169年)追諡武穆,宋寧宗嘉定四年(1211年)追封鄂王,故後人也稱「岳武穆」或「岳王」。
文獻

有關岳飛生平的參考文獻中,《建炎以來繫年要錄》簡稱《要錄》;《三朝北盟會編》簡稱《會編》。對于岳飛家族後人岳珂等自己編寫的稗史《鄂國金佗稡編》、《鄂國金佗續編》,卷一發自宋高宗的《高宗手詔》和報送宋廷批閱的各捷奏、札子、乞狀不可偽造,否則在出版的當時被核對有誤就是蒙騙宋孝宗的欺君之罪,這些在本條目被認為是客觀可查證的;其他有爭議的岳珂書寫內容,除非有第三方來源證實,本段一般不採用。小說《說岳全傳》本段不加參考。

宋朝常識

* 重量1宋斤=1.2市斤=0.6千克。重量1石=92.5宋斤=110市斤。《宋史·兵志》記載,挽弓一石五斗(138.75宋斤)、腳能開弩三石五鬥(323.75宋斤)就有資格當禁軍。而岳飛的弓,據岳飛對吉倩所言,要三石三斗(約300宋斤)方可拉開,岳飛開弩則到八石(740宋斤)。
* 宋朝各支軍隊都有「軍」、「將」、「部」、「隊」等編製單位。「軍」級的統兵官有「統制」、「同統制」、「副統制」等,還有「統領」、「同統領」、「副統領」等,「統領」或當「統制」的助手,或在「統制」之下分統軍馬;「將」級的統兵官有「正將」、「副將」、「準備將」等,總稱「將官」;再往下有「訓練官」、「部將」、「隊將」、「隊官」等。

1125年至1141年宋金戰爭背景

女真人久居北方寒冷之地,不耐酷暑。金軍一般是盛夏休戰,而於秋冬季節弓勁馬肥之際南侵,宋人於是稱之為「防秋」。春末金軍退兵,即將進入盛夏季節,則是宋軍北伐之時。

* 1125年秋,金國分兵兩路,即東路完顏宗望、完顏昌、完顏宗弼,西路完顏宗翰、完顏希尹、完顏婁室,全軍出動第一次伐宋,來年春天以北宋割讓黃河以北為代價議和退兵。
* 1126年秋,金國仍以東西兩路軍第二次伐宋,攻陷北方重鎮太原,並在1127年1月9日成功攻破東京開封,造成「靖康之難」北宋滅亡,來年春天俘虜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北上。
* 1127年秋,金國分兵三路,即東路完顏宗輔、完顏昌、完顏宗弼,西路完顏婁室、完顏杲(撒離喝),中路完顏宗翰、完顏希尹,全軍出動再次圍攻開封,但被宗澤領導的東京留守司軍擊退。
* 1128年秋,宗澤去世,杜充接任。抗金起義不斷的河北(黃河以北)各地全部被杜充放棄,所有起義都被金軍鎮壓,陝西關中和河南一帶由此變成了新的「河北」,江南則變成了新的「河南」。
* 1129年秋,完顏宗弼一路擊破宋軍,渡過長江攻下臨安和明州,宋高宗從海上逃到溫州避難。完顏宗弼一軍劫掠後退兵,被韓世忠在黃天蕩、岳飛在建康截擊,受重創。完顏昌等金國貴族開始轉向以戰爭以外的其它方式使南宋屈服。
* 1130年,西面完顏宗弼一軍攻破陝州,並在「富平之戰」大敗張浚,攻至漢中山區退兵;東面完顏昌一軍則攻下楚州,但在縮頭湖一戰被張榮大敗北逃。金太宗、完顏宗翰、完顏昌等立劉豫為傀儡國「齊」的皇帝,讓漢人之間自相殘殺。
* 自1131年至1137年齊被廢,齊成為長江中下游一帶金軍和宋軍之間的緩沖。因為劉豫的齊軍戰力不足,南宋軍隊尤其是岳家軍多有北伐收復失地之舉。金軍的主攻方向則是西面的漢中山區和四川。
o 1131年,西面完顏宗弼攻漢中山區,在「和尚原之戰」被吳玠大敗。東面張俊則以岳飛為主力將割據一方的李成趕出江南,李成投奔齊劉豫。
o 1132年冬1133年春,西面完顏杲(撒離喝)突破饒風關進入漢中,但因糧草不濟被迫退兵。東面宋襄陽鎮撫使李橫北伐劉豫,幾乎收復河南,但在開封城北被完顏宗弼的重鎧騎兵擊潰,到1133年底敗退到長江一線。
o 1134年,完顏宗弼在二月和三月的仙人關殺金坪之戰中又被吳玠大敗,自此不再主攻西部。五月,岳家軍第一次北伐齊收復了原來李橫的防區。九月,完顏宗輔、完顏昌和完顏宗弼出兵幫助偽齊劉豫伐宋,但因金太宗重病將死而被召回。
o 1135年,齊劉豫在金國失勢,其後臺金太宗死、完顏宗翰被繼任的金熙宗架空。自此至1137年,金軍不再積極參與偽齊的伐宋,其中1135年偽齊和南宋之間休戰;1136年偽齊南侵被劉光世軍和岳家軍擊退,岳家軍進行了小規模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北伐;1137年齊被完顏昌和完顏宗弼廢。
* 1138年和1139年因為完顏昌和秦檜議和,南宋以外交手段收回陝西、河南地,宋金未有大戰。
* 主戰的完顏宗弼于1139年殺主和的完顏昌,並於1140年春撕毀和議伐宋,先後被帶兵北上的劉錡的八字軍大敗于順昌、被第四次北伐的岳家軍大敗于郾城和穎昌。
* 1141年春,完顏宗弼避開長江中游的岳家軍,南攻張俊一軍主防的淮南西路,在柘皋被劉錡、楊沂中和張俊手下王德大敗;但張俊隨即為搶功而調走劉錡,完顏宗弼在濠州大敗楊沂中一軍和張俊一軍,和淮南東路的韓世忠軍對峙,不久就在岳家軍趕到之前退兵北上。
* 1142年宋高宗趙構和秦檜以殺岳飛,並剝奪劉錡、韓世忠、楊沂中、張俊軍權為代價簽訂了極有爭議的《紹興和議》,迎回趙構生母韋氏。從此到1161年海陵王完顏亮伐宋,宋金不再有大戰。

早年

小說及一些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因黃河泛濫導致岳飛少年時喪父,由母親養育成人。實際上岳飛22歲因為其父岳和病逝,才于軍中折返奔喪。傳說岳母透過在他的背上刺「盡忠報國」[2]四個字,讓他銘記國仇家恨。小說中提到岳飛曾經拜周侗為師學習武藝。且喜歡看《左氏春秋》、《孫子兵法》。
周侗教岳飛箭術
周侗教岳飛箭術

從軍

宣和四年(1122年)冬,真定宣撫劉韐招募「敢戰士」,19歲的岳飛從軍成為其部下。但不久因父親岳和病故,回到家鄉湯陰縣。

1124年冬,再次投軍,被分配到河東路平定軍(治平定,今山西省平定縣)。

靖康之難

靖康元年九月丙寅日(儒略歷1126年9月21日),金國左副元帥完顏宗翰在圍城二百五十餘日後攻陷太原,守將王稟死節。此時劉韐數救太原而未果,回到開封任京城四壁守禦使,但不久被罷免。

1126年冬,岳飛在相州城第三次投軍,歸劉浩軍中。補「從九品承信郎」。

靖康元年閏十一月丙辰日(儒略歷1127年1月9日),金兵攻破開封,靖康之難達到高潮。

靖康元年十二月初一壬戌日(儒略歷1127年1月15日),宋康王趙構接到宋欽宗的蠟書,在相州開河北兵馬大元帥府。趙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陳亨伯為元帥,汪伯彥、宗澤為副元帥。康王命武顯大夫陳亨伯任元帥府的都統制,其下編組為前、后、中、左、右五軍,其中前軍統制就是劉浩。岳飛屬劉浩的前軍。

按蠟書的命令,康王元帥府的任務是火急救援被困在開封的宋欽宗。岳飛屬前軍編製,奉命帶領三百名騎兵,南下前往大名府魏縣李固渡偵察,在侍御林率所部打敗一隊金軍,殺死敵方一名將領,因功升「正九品成忠郎」。但因岳飛的曾祖父名岳成,為避諱改為「寄理保義郎」。正九品的保義郎比成忠郎低一官,但加上「寄理」一銜,便與成忠郎同階。

康王趙構先派劉浩領兵南下濬州和滑州,去解開封之圍。在劉浩全部前軍二千五百人南下之前,岳飛又奉命率一百名騎士到滑州偵察,一直深入滑州南部近開封府的地界。當宋軍回歸時,在黃河凍冰之上同金兵發生遭遇戰。岳飛劈殺一個金將,將金軍殺退,因此升「從八品秉義郎」。

靖康元年十二月癸亥日(儒略歷1127年1月16日),宋欽宗趙桓正式投降金國,成為俘虜。

靖康元年十二月乙亥日(儒略歷1127年1月28日),宋康王趙構逃離相州。第二天過冰渡河。第三天到達大名府。

靖康元年十二月下旬(1127年1月下旬),宗澤承擔了救援開封的重任,而大元帥趙構僅分給他一萬兵力,分成前、后、中、左、右五軍。陳亨伯任都統制,兼領中軍。岳飛在前軍,這是他初次成為宗澤的部將。宗澤率部眾進軍開德府,接連同金軍打了十三仗,每戰皆捷。在正月的一次戰鬥中,岳飛射死金軍兩個執旗者,在率領騎兵突擊敵人後又擄獲一批軍械。因此升為「正八品修武郎」。

靖康二年正月癸巳日(儒略歷1127年2月15日),宋康王趙構逃至東平。

靖康二年二月,劉浩的前軍奉命轉戰曹州。岳飛領軍打敗金軍,升兩官為「從七品武翼郎」。

金太宗天會五年二月丙寅日(儒略歷1127年3月20日),金太宗下詔廢宋徽宗、宋欽宗二帝為庶人,北宋滅亡。

天會五年二月庚辰日(儒略歷1127年4月3日),宋康王趙構從東平出發。二月癸未日(儒略歷4月6日),到達濟州。

天會五年二月(1127年3月末),岳飛所在的宗澤前軍進駐廣濟軍定陶縣的柏林鎮後,元帥府又命令他改隸黃潛善,而取消宗澤對此軍的指揮權。當時元帥府已有八萬兵力。其中歸宗澤指揮的只有二萬六千人,而歸黃潛善指揮的卻有三萬六千人。

天會五年三月丁酉日(儒略歷1127年4月20日),金太宗下詔立宋太宰張邦昌為傀儡「大楚」皇帝。但偽楚政權無法維持下去,張邦昌不得不派人把御璽送到濟州,奉迎康王趙構為帝。

天會五年三月丁巳日(儒略歷1127年5月10日),金東路完顏宗望軍退師,宋徽宗北遷。

天會五年四月初一庚申日(儒略歷1127年5月13日),金西路完顏宗翰軍退師,宋欽宗北遷。

天會五年四月庚辰日(儒略歷1127年6月2日),宋康王趙構離開濟州,前往南京應天府。出發之前,元帥府所屬五軍被重新編組,其中張俊任中軍統制,劉浩任中軍副統制。岳飛作為中軍的一名偏裨武將,隨同大隊護送這位行將登基的康王前往應天府。

建炎元年五月初一庚寅日(儒略歷1127年6月12日),宋康王趙構即位於南京應天府,建立南宋。

建炎元年六月乙酉日(儒略歷1127年8月6日),宋高宗任命宗澤為東京開封留守。

岳飛自歸入黃潛善軍中後,因為接連幾個月無仗可打便上書趙構求戰。黃潛善和汪伯彥看到岳飛的上書,批示「小臣越職,非所宜言」,並嚴厲懲罰岳飛,將他革掉官職,削除軍籍。

建炎元年八月(1127年9月),岳飛北上,入河北招討使張所軍中,借補「正八品修武郎」,充中軍統領。張所很賞識岳飛,又很快升岳飛為「從七品武經郎」、任統制。建炎元年九月中旬(1127年10月間),張所命王彥任都統制,率岳飛和張翼、白安民等將前去收復衛州等地。隨即張所因從前曾彈劾黃潛善而被貶逐嶺南,河北西路招撫司撤銷,王彥一軍成為孤軍。

王彥駐軍衛州新鄉縣(今河南新鄉市)的石門山,為集結金軍所包圍,因此謹慎出戰。時年24歲的岳飛有些年少氣盛,責備王彥膽怯:「二帝蒙塵,賊據河朔,臣子當開道以迎乘輿。今不速戰,而更觀望,豈真欲附賊耶!」率領部下擅自出戰,攻佔新鄉縣。但馬上遭到集結而來的金軍部隊攻擊,王彥部潰散。王彥收拾殘部退守衛州共城縣(今河南輝縣)西山,為了表達自己的決心,王彥和他的部屬們都在臉部刺上「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個字,是謂「八字軍」,後來發展到數萬人,收複數百里的地方。金軍屢次進行圍剿都沒有成功。岳飛則率殘部在太行山區轉戰一段時間,聽到八字軍壯大的消息后,前住王彥的山寨叩門謝罪,希望重歸王彥軍。但王彥對岳飛說:「汝罪當誅,然汝去吾已久,乃能束身自歸,膽氣足尚也。方國步艱危,人材難得,豈復讎仇報怨時邪!吾今舍汝。」既沒有追究岳飛,也沒有接納岳飛。

宗澤部下

宋朝主戰派的首領李綱罷相后,東京開封府的留守宗澤就事實上成為主戰派的首領。宗澤和北方的民間自發抗金武裝建立了廣泛的聯繫,收編了號稱百萬人的大軍,積儲了足供半年食用的糧草。宗澤委任王彥為「制置兩河軍事」。岳飛和王彥難以共事,便決定南下東京開封投奔宗澤。東京留守司的官員查究岳飛脫離王彥節制的經過,按規定[14]建議宗澤對岳飛軍法從事。宗澤考慮到河北招討使張所貶謫后北方宋軍的混亂情況和岳飛離開王彥后一路所立之戰功,決定將岳飛留在軍中,降官為「從八品秉義郎」以示懲誡。

建炎元年十二月(1128年1月),金軍又南侵進犯孟州汜水關。宗澤即派岳飛為踏白使,告誡他「汝罪當死,吾釋不問,當今為我立功。往視敵勢,毋得輕斗。」讓他率領五百騎兵前往偵察。岳飛在汜水關一帶擊敗金軍,回東京開封府後,被宗澤升為統領,不久又提升為統制。

就在從建炎元年冬到二年春(1128年末到1128年初)的這段時間里,金國分兵三路全軍出動。此時前東路軍統帥完顏宗望已經病死,東路由「三太子」完顏宗輔和元帥左監軍完顏昌統領,「四太子」完顏宗弼率兵向開封東面進逼;西路由完顏婁室和完顏杲(撒離喝)率領,攻打陝西;中路由左副元帥完顏宗翰和元帥右監軍完顏希尹指揮,作為主攻部隊取西京河南府,又佔領鄭州,在開封西面和宗澤所率的東京留守司軍對陣,完顏宗翰又命部將完顏銀朮可與完顏拔離速、賽里、薩謀魯、耶律馬五、沙古質等分兵繼續南下,企圖從南麵包抄。在開封及附近的州縣,宋、金雙方進行了激烈的戰斗。儘管宗澤的東京留守司軍四面受敵,但宗澤坐鎮留守司從容地調動軍隊部署戰鬥,使金軍無力攻下開封。正月里,開封市民甚至一如往時張燈結彩。岳飛從正月開始,參加了的開封北面門戶滑州一帶的戰事,接連在胙城縣(今河南延津縣東北)、衛州汲縣西的黑龍潭等地獲勝。

建炎二年四月(1128年5月)以後,天氣開始炎熱,金軍撤退,宗澤準備北伐。王彥的八字軍奉宗澤之命移屯滑州。五馬山的首領馬擴,也攜帶信王趙榛的信前來東京留守司。宗澤和王彥、馬擴等人共同制訂了北伐的計劃:

* 王彥軍自滑州渡黃河,直取懷州、衛州、濬州、相州等;
* 馬擴軍由大名府攻打洺州、慶源府和真定府;
* 楊進、李貴、王善、丁進等部隊分頭並進,河北、河東山水寨、燕、雲地區的民間抗金武裝也約定時日起事。

但很不幸的是,宗澤于建炎二年七月初(1128年8月)病逝,其副手杜充接任東京留守。

岳飛按照宗澤生前的部署,率領畢進等部將,隨同宗澤助手主管侍衛步軍司公事閭勍,于建炎二年七月十五日進駐西京河南府,負責保護那裡的北宋皇陵。八月(1128年9月),閭勍命岳飛再去汜水關禦敵。岳飛又大勝來犯金軍,以功轉「從七品武功郎」,升至諸司副使的最高一階。建炎二年歲末,岳飛奉東京留守司的命令離開閭勍返回開封。

[編輯] 杜充部下

杜充接任東京留守后,立即中止宗澤的北伐部署。統制薛廣一部已去相州,而王善和張用兩部未能派出,薛廣戰死,固守近兩年的岳飛故鄉相州城在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陷落,守臣趙不試自殺死節。杜充又切斷了對北方民間抗金武裝的聯繫和支援,河東和河北的最後一批州縣,包括北京大名府和五馬山寨,全部在此時被金軍攻佔。

「宗澤在則盜可使為兵,杜充用則兵皆為盜矣」。杜充上任后,前一年冬季還在宗澤麾下奮戰抗金的丁進、楊進兩部首先叛而為「盜」,王善、張用等部也有異動。

岳飛返回開封后,杜充立即命令岳飛去消滅張用等部。張用是岳飛的湯陰同鄉,曾當過湯陰的「弓手」(類似今之巡警),並和曹成、李宏、馬友紹等是拜把兄弟,有幾萬兵力,王善部也從一旁保護。岳飛以「兵寡不敵」為理由,婉言推辭,但杜充以軍法問斬相威脅,勒令岳飛出兵[27]。岳飛有以往擅自脫離王彥的前科教訓,無法抗命,只能以不到千人的部眾擊退張用、王善部,解了杜充之圍,以功升「正七品諸司正使武經大夫」。接著,岳飛又奉命解救盜匪杜叔五、孫海包圍的東明縣(今河南蘭考縣北),活捉了兩個匪首,升「轉武略大夫」、借英州刺史。王善、張用退兵后,轉攻淮寧府(治宛丘,今河南淮陽縣)久攻不下,便引軍離去。岳飛再去救援淮寧府,與王善軍戰于清河,俘虜孫勝、孫清等,因功雙升「轉武德大夫」,真授英州刺史。

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經歷了苗傅劉正彥之變后,自動去掉了皇帝的尊號,改用康王的名義向金元帥完顏宗翰致書,說自己「守則無人」,「奔則無地」,「惟冀閣下之見哀而赦己」,結果不但沒有得到任何憐憫,反而使金軍認為是南侵的好時機。此時杜充畏戰,帶著東京留守司主力軍南撤建康府,責成副留守郭仲荀留在開封守衛。不久,郭仲荀也依法炮製,命留守判官程昌㝢接替,自己逃往南方。程昌㝢再次重複這招,將守城責任推給了上官悟,自己逃之夭夭。在《東京夢華錄》中曾經繁榮一時的開封城,因為逃走和餓斃的原因,到建炎四年二月最後陷落時,城裡的壯年男子還不滿一萬人。

岳飛于建炎三年(1129年)六月下旬剛回到開封,就接到杜充的命令要撤往建康府。岳飛苦勸:「中原地尺寸不可棄,今一舉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復取之,非數十萬衆不可。」但無用,又由於脫離王彥的教訓不能違抗上級,只能隨杜充南下。

宋廷卻認為杜充「徇國忘家,得烈丈大之勇;臨機料敵,有古名將之風。比守兩京,備經百戰,夷夏聞名而褫氣,兵民矢死而一心」,任命杜充任同知樞密院事,官至執政。杜充推辭,宋高宗又破格任命杜充為右相,官職僅在左相之下,杜充才上任併兼江、淮宣撫使鎮守建康。

金國由元帥左監軍完顏昌領軍進攻淮南,而由完顏宗弼領軍直接進攻江南。完顏宗弼兵分兩路,西路由完顏拔離速、完顏豰英、耶律馬五率領,十月由黃州渡江屠洪州,劫掠長江中游的湖北、江西一帶;東路則由完顏宗弼親自率領,直搗趙構所在的臨安。十一月,杜充的水軍進攻割據一方的李成,金軍支援李成擄獲宋軍大量船艦。完顏宗弼在攻打太平州(今安徽當塗縣)的採石渡和慈湖不果後,轉道建康西南的馬家渡渡過長江進入江南。

杜充自己深居簡出不做準備,岳飛泣諫:「勍虜大敵,近在淮南,睥睨長江,包藏不淺。臥薪之勢,莫甚於此時,而相公乃終日宴居,不省兵事。萬一敵人窺吾之怠,而舉兵乘之,相公既不躬其事,能保諸將之用命乎?諸將既不用命,金陵(建康府)失守,相公能復高枕於此乎?雖飛以孤軍效命,亦無補于國家矣!」但也無濟于事。聽到金軍渡江的消息後,杜充只派都統制陳淬率岳飛、戚方等將官統兵二萬奔赴馬家渡,又派王𤫉的一萬三千人策應。十一月二十日(儒略歷1130年1月1日),陳淬率軍力戰,岳飛率右軍和金國漢軍萬夫長王伯龍部對陣,但王𤫉先臨陣逃跑,陳淬戰死,諸將皆潰,只有岳飛力戰,整軍退屯建康東北的鐘山。

杜充本人接到馬家渡的敗報後,于十一月二十三日丁卯(儒略歷1130年1月4日)率親兵三千棄城逃到江北的真州,旋即被完顏宗弼勸降投靠金國。宋高宗得知杜充不戰而降,哀嘆「朕待充自庶拜相,可謂厚矣,何故至是?」,難過得「不食者累日」。

成立岳家軍

完顏宗弼占領建康府後,只派蕭斡里也和張真奴領數千人留守,自己則親率主力追趕宋高宗。十二月初(1130年1月),完顏宗弼經廣德軍、湖州安吉縣攻向臨安府,宋高宗逃到明州。完顏宗弼佔領臨安府後,命令斜卯阿里和烏延蒲盧渾帶四千輕騎急攻明州,追擊宋高宗,宋高宗再從明州乘船經海上逃到溫州避難。

張俊在明州以優勢兵力殺金軍中的近千名簽軍,取得「明州大捷」。完顏宗弼派兵增援,張俊帶領明州城內大部分百姓撤離。

完顏宗弼占領明州後,無法活捉逃到海上的宋高宗,劫掠一番決定撤兵。金軍利用大運河,將劫掠所獲用船運往北方,一路攻破秀州、平江府、常州,準備自鎮江府北渡。三月,完顏宗弼被韓世忠所部八千餘人在黃天盪攔截,被困四十日。因為有漢奸獻策,金軍掘通河道將船隊經秦淮河引入建康城西的長江江面。韓世忠趕去攻擊,卻被金軍的火箭擊退。

岳飛在此間帶領東京留守司軍的殘部轉戰廣德軍,六戰皆捷,俘虜王權等偽軍將領四十多名。駐軍廣德軍的鍾村,軍糧用盡,將士忍饑,卻不敢擾民。建炎四年(1130年)初春,宜興知縣錢諶(chén,作姓時讀shèn,zhòng)通知岳飛說縣裡的存糧夠一萬人吃十年,歡迎他率軍保護縣境。二月,岳飛進駐宜興,屯于張渚鎮。在宜興,岳飛收降了因政局混亂而在當地為匪的多支部隊以及金軍強征來的河北偽軍。岳飛自己就是河北人,平等對待河北、河東等地的簽軍。偽軍們都傳話說:「此岳爺爺軍。」爭來降附。

三月,金軍在劫掠秀州和平江府之後,攻向常州。常州知州周杞探知這一情況,派趙九齡(是曾經在張所的河北招撫司里和岳飛共事過的熟人)到宜興縣請岳飛前來鎮守常州。但在岳飛啟程之前,周杞已經緊隨趙九齡也來到了宜興縣,放棄了常州城。岳飛與周杞、趙九齡一起帶兵北進,前後四戰,奪回常州。又尾隨追襲於鎮江府東邊,再捷。此時,原杜充手下的統制、現已成為割據一方的盜匪的戚方攻陷了廣德軍,岳飛忙趕回宜興縣,帶一千多騎兵赴廣德軍,但戚方已西去攻打宣州。

宋高宗已從海上逃回越州,任命張俊為浙西路江東路制置使,「諸將並受節度」要收復建康。張俊自己的部隊是宋高宗原來的河北兵馬大元帥府的嫡系部隊,他只派岳飛統率的原宗澤、杜充的東京留守司的非嫡系部隊當前鋒去攻打金兵鎮守的建康府。四月二十五日,岳飛在位於建康城南三十里的清水亭首戰大捷,金兵橫屍十五里,斬得耳戴金、銀環的女真人頭一百七十五級[39],活捉女真軍、渤海軍和漢兒簽軍四十五人。五月初,岳飛到達清水亭以西十二里的牛頭山紮營,夜裡令百人敢死隊穿黑衣混入金營中擾之,金兵驚,自相攻擊殺傷。

完顏宗弼于五月十日退到建康城西北十五里的龍灣鎮(靖安鎮,靜安)。岳飛以騎三百、步兵二千馳至新城,大破之。五月十一日,完顏宗弼從龍灣撤退到長江對岸的真州六合縣宣化鎮。岳飛追至龍灣鎮,實現了四年前「靖康之難」前一年金國第一次伐宋時西軍老將种師道的「(江河)半渡邀擊金軍」的遺願,完全消滅了留在南岸的所有金軍。金軍損失慘重,女真人被斬的「禿髮垂環者之首無慮三千人」,千夫長留哥等二十多名高級軍官被俘,其中僅在龍灣鎮一地就俘獲包括八名女真人在內金兵三百多人。韓世忠和岳飛給予金軍重創,以至完顏宗弼回到北方見到熟人就「相持泣下,訴以過江艱危」,這一年金國皇太弟完顏斜也死時的遺囑里也對南宋迅速增長的戰力表示憂慮:「吾大慮者,南宋近年軍勢雄銳,有心爭戰。」

完顏宗弼北逃至淮西,宋軍遂復建康,但杜充的無德無能和金軍的殘暴已經在當時擁有近二十萬人口的建康留下了毀滅性烙印。除有大批人口被金兵俘虜過江之外,這以後的兩年內,人們收拾和掩埋殘缺不全的屍骨,達七、八萬件。

五月下旬,岳飛親自押解這些戰俘去越州,生平第一次覲見宋高宗趙構。岳飛先見到了上司張俊,張俊通知岳飛朝廷要派他鎮守江南東路的饒州(今江西波陽縣),岳飛認為這樣不妥而上奏:「建康為要害之地,宜選兵固守,仍益兵守淮,拱護腹心。」宋高宗表示支持。

六月初,宋廷又命張俊統領岳飛征討戚方。戚方原本廂兵,後成為盜匪,再投奔杜充任準備將,又升統制。馬家渡之敗後再當盜匪,攻陷了廣德軍,岳飛當時回軍帶一千多騎兵赴廣德軍,但戚方已西去攻打宣州,沒有成功,就轉攻湖州安吉縣。岳飛從越州返回宜興縣後,以三千人在廣德軍東南約七十里的苦嶺紮寨,與戚方交鋒,戚方戰敗被岳飛追擊,不得已便向張俊投降。

岳飛回到張渚鎮,因為即將離開,在房東張大年的屏風上題詞:

近中原〔板〕盪,金賊長驅,如入無人之境;將帥無能,不及長城之壯。余發憤河朔,起自相台,總發從軍,小大曆二百余戰。雖未及遠涉夷荒,討曲巢穴,亦且快國讎之萬一。今又提一壘孤軍,振起宜(興),建康之城,一舉而復,賊擁入江,倉皇宵遁,所恨不能匹馬不回耳!今且休兵養卒,蓄銳待敵。如或胡廷見念,賜予器甲,使之完備,頒降功賞,使人蒙恩;即當深入虜庭,縛賊主碟血馬前,盡屠夷種,迎二聖復還京師,取故地再上版籍。他時過此,勒功金石,豈不快哉!此心一發,天地知之,知我者知之。建炎四年六月望日,河朔岳飛書。

張俊回朝後向范宗尹「盛稱岳飛可用」,由范宗尹向宋高宗推薦,岳飛任武功大夫、昌州防禦使,通州鎮撫使兼知泰州。岳飛因為通州、泰州不在金軍出入的前線地帶,上奏辭謝,改命為淮南東路一重難任使。

完顏宗弼從真州北上後,在楚州一帶被南宋承州、天長軍鎮撫使兼承州知州薛慶和楚州、泗州、漣水軍鎮撫使、兼楚州知州趙立兩人率軍截擊。完顏宗弼和主攻淮南的金軍主將完顏昌在六合會合,兩人商定會師攻打楚州,殺宋將薛慶,攻佔了揚州和承州,包圍楚州。

南宋初年淮南東路一帶地圖

宋高宗詔張俊援救楚州。張俊自己的部隊是宋高宗原來的兵馬大元帥府的嫡系部隊,推辭不去,又派岳飛統率的原東京留守司的非嫡系部隊當前鋒去拼殺,並命令劉光世出兵援助岳飛。劉光世本人屯守鎮江府,命部將王德和酈瓊于八月二十四日渡過長江,第二天過邵伯,向西北進入天長軍。王德後來因部屬不用命,斬其左軍統領劉鎮和裨將王阿喜,于九月撤兵未能援救楚州以及岳飛一軍。

岳飛于八月十五日回到宜興,于十八日出發,于二十二日到達江陰軍,于二十六日夜到達泰州城下。九月九日以後,岳飛命張憲留守泰州,自己親率部隊進駐承州以東幾十里的三墪,不久到達承州,三戰三捷,殺高太保、俘虜阿主里孛堇等七十餘人。

九月中旬,楚州鎮撫使趙立被炮石打碎頭顱而死。九月下旬,金兵沖入楚州城和楚州軍民巷戰,終於攻克楚州。由於趙立的抗戰態度,楚州保衛戰的激烈抵抗是少有的,可以和靖康年間王稟的太原保衛戰和同在建炎年間的西部陝州保衛戰相提並論。楚州失守后,完顏昌轉攻屯泊北神鎮的李彥先部,屬下金兵在淮水中包圍了李彥先的座船,李彥先全家殉難。

在承州和楚州之間,有綿亙三百多里的大湖泊。金兵于建炎三年攻陷揚州時,出身梁山泊的民間抗金武裝領袖張榮率其水軍乘數百艘船隻轉移到這個湖泊地帶,駐紮于鼉潭湖。建炎四年九月,完顏昌先後破趙立和李彥先部。十一月,完顏昌乘天寒湖泊冰凍之時,攻破鼉潭湖,張榮撤往通州。

宋高宗詔岳飛還守通州、泰州,有旨可守就守,如不可守,但以沙洲保護百姓,伺機掩擊即可。此時完顏昌又南下向承州附近的岳飛進攻,岳飛接到宋高宗退守通州和泰州的詔書後,因泰州無險可恃,決定退保柴墟(在今江蘇省泰興縣),在柴墟鎮南霸橋殺退完顏昌的陸上追兵,全軍退往江陰軍。這以後,岳飛才擁有了人馬萬余,著手建立所謂的「岳家軍」。

完顏昌佔領通、泰兩州后,急於消滅駐紮興化縣縮頭湖的張榮的抗金民軍。紹興元年(1131年) 三月,完顏昌率領六千多水軍用大戰艦作前導攻張榮水寨,張榮只有幾十隻小船,但他認為:「無慮也,金人止有戰艦數隻在前,余皆小舟,方水退,隔泥淖,不能觸岸。我舍舟而陸,殺棺材中人耳!」引誘金兵陷入泥淖,不能自拔。張榮軍大勝,金將完顏忒里被殺,完顏昌的女婿、萬夫長浦察鶻拔魯被俘[56]。張榮乘勝克複泰州、楚州,完顏昌一直撤至淮河以北。淮東路大部分州縣又重歸宋朝。這場戰役是南宋立國后空前的大捷,縮頭湖後來也因而改名為「得勝湖」。

紹興元年(1130年)七月,宋廷因原有的正規軍「禁兵」已被戰亂打散,重新編組新的正規軍。將張俊所部組建為「神武右軍」,韓世忠所部組建為「神武左軍」,兩人均為都統制。王𤫉所部組建為「神武前軍」,陳思恭所部組建為「神武后軍」,兩人均為統制。岳家軍在張俊所部,軍號定名為「神武右副軍」,岳飛為統制,屯駐洪州。原神武右副軍統制顏孝恭的兵馬撥屬江南東路安撫大使司,空缺由岳飛填補。十月,宋廷又將岳飛武官虛銜升為親衛大夫、建州觀察使,為從五品的遙郡觀察使。十二月,「神武副軍」都統制辛企宗因鎮壓福建范汝為之亂不力而被削職,岳飛的「神武右副軍」改名為「神武副軍」,並升遷為都統制。

紹興二年(1132年)正月末,岳飛被任命為知州、兼荊湖東路安撫使、都總管,統率軍馬前往潭州。二月,主戰派頭號人物李綱被起用為荊湖、廣南路宣撫使,岳飛等將領划入李綱部下,討伐湖東路的盜匪曹成。當時岳家軍的兵力為一萬二千餘人,岳飛以二千人駐守吉州(今江西吉安市),以其餘的一萬多人進攻曹成的部隊。戰鬥中嶽家軍盡佔優勢,但曹成部下悍將楊再興驍勇異常,先是攻入岳家軍第五正將韓順夫的營地,將韓砍折一臂而死,后又殺死了岳飛的胞弟岳飜。但楊再興最終被岳家軍俘虜,被岳飛收服而成為日後岳家軍的著名悍將之一。李綱稱讚岳飛「年齒方壯,治軍嚴肅,能立奇功,近來之所少得」,斷言他「異時決為中興名將」。閏六月,岳飛升三官為中衛大夫、武安軍承宣使,仍屬從五品。討伐曹成后,岳家軍兵力增一倍,達二萬三千到四千人左右,與韓世忠、劉光世、張俊等軍相差不多。

紹興三年(1133年)九月,岳飛第二次朝見宋高宗。宋高宗親筆書寫「精忠岳飛」四字,綉成一面戰旗,命岳飛在用兵行師時作為大纛。又任命岳飛任江南西路舒蘄州制置使,將駐守蘄州的統制李山,屯紮江州的統制傅選兩支部隊併入岳家軍,將淮南西路舒州和蘄州的防務併入岳飛的防區。岳家軍的軍號也由「神武副軍」升格為「神武后軍」,但岳飛的官銜卻由都統制改回統制,這是因為他的資歷尚淺,還不能和「神武左軍」都統制韓世忠、「神武右軍」都統制張俊相比。

第一次北伐

主條目:北伐 (岳飛第一次)

紹興三年(1133年),宋神武左副軍統制、襄陽府鄧州隨州郢州鎮撫使、兼襄陽知府李橫率隨州知州李道聯合伊陽縣風牛山寨的翟琮北伐偽齊劉豫。偽齊部隊紛紛倒戈,牛皋、彭玘、趙起、朱全、牛寶、朱萬成等軍歸附于李橫,董先、張玘、董震等軍歸附于翟琮,偽齊唐州知州胡安中由李道招降。李橫和牛皋、彭玘等克複了汝州、潁昌府、信陽軍等地。翟琮和董震、張玘、董貴、趙通等攻入西京河南府,處死了盜掘宋朝皇陵的偽齊河南尹孟邦雄。但劉豫馬上向金軍求援。三月間,金元帥左都監完顏宗弼率主力會合偽齊李成的二萬偽軍,在開封西北牟施岡同宋軍進行了決戰,李橫、牛皋等被金方重鎧「拐子馬」騎兵擊潰。到十月為止,翟琮的伊陽縣風牛山寨大本營、鄧州、隨州、唐州、襄陽府、郢州等地相繼被金軍攻佔,彭玘戰死,李橫、翟琮、牛皋、董先、李道、張玘等全部敗退到長江一帶。偽齊的李成、許約等聯絡割據洞庭湖的楊幺、黃誠叛軍,約定來年六月間南北夾攻,偽齊軍和楊幺軍水陸並進,順江東下,「前去浙中會合」,消滅南宋政權,雙方「建國通和」。

紹興三年(1133年)年底敗逃到長江一帶的宋軍中,李道、牛皋等屢次上書岳飛和江南西路安撫制置大使趙鼎,「乞聽岳飛節制」。宋廷於是將牛皋、董先共一千餘人以及李道等部併入岳家軍,張玘也撥歸岳飛統轄;翟琮改任江南東路兵馬鈐轄,獨立成軍;李橫和岳飛基本同級別,不願隸屬岳飛,其一萬五千人馬改隸官職更高的張俊。

紹興四年(1134年),為擊敗偽齊軍和楊幺軍的合兵計劃,岳飛決定先打李成、后打楊幺,「先襄漢,襄漢既復,李成喪師而逃,楊幺失援矣。第申嚴下流之兵以備之,然後鼓行。」朝廷里,宰相朱勝非支持這一作法:「襄陽上流,襟帶吳、蜀。我若得之,則進可以蹙賊,退可以保境。今陷於寇,所當先取。」剛從江南西路調任政府參知政事的趙鼎也支持岳飛:「知上流利害,無如飛者。」而惟獨簽書樞密院事徐俯卻反對委派岳飛出兵,戍守淮南西路的劉光世也要求代替岳飛「措置荊襄」。最後宋廷決定由岳家軍出兵收復襄漢,劉光世軍增援,王燮軍牽制洞庭湖的楊幺軍。宋廷正式任命岳飛為荊湖北路前沿統帥,在他的制置使官職上添入「兼制置荊南、鄂、岳」的加銜,岳家軍里增加荊湖北路安撫使司顏孝恭部約一千九百人,崔邦弼部三千人,以及荊南鎮撫使司的兵馬。岳家軍當時用於進攻襄漢六郡的總兵力,大致在三萬五千人左右。

由於再敗對戰局有重大影響,南宋朝廷非常看重這次岳飛的出征。出師前,趙鼎又生怕岳飛有失,上奏高宗:「陛下渡江以來,每遣兵將,止是討盪盜賊,未嘗與敵國交鋒。(岳)飛之此舉,利害甚重,或少有蹉跌,則使偽境益有輕慢朝廷之意。」為了使岳飛之「將佐竭力奮死」,「以濟事功」,宋高宗下詔稱岳飛曾保奏王貴、張憲和徐慶三將「數立戰效,深可倚辦」、「理宜先有以旌賞之」,給王貴等三人頒賜捻金線戰袍各一領,金束帶各一條。宰相朱勝非通知岳飛,只要得勝即授予他節度使的頭銜。宋高宗又特令張俊的「神武右軍」和楊沂中的「神武中軍」分別選戰馬各一百匹撥給岳家軍,並在岳飛的制置使官銜上又增加「兼黃州、復州、漢陽軍、德安府」的加銜。岳家軍自鄂州渡江攻郢州,岳飛在江心對幕僚們發誓:「飛不擒賊帥,復舊境,不涉此江!」

紹興四年(1134年)五月五日,岳家軍開到郢州城下。偽齊郢州知州荊超和長壽知縣劉楫率一萬多人馬守城,拒絕投降。由於後勤供應有困難,岳家軍的軍糧不過兩餐飯,但岳飛卻說:「可矣,吾以翌日巳時破賊!」六日黎明,岳家軍開始總攻。荊超投崖自殺,劉楫被活捉後斬首,偽齊守軍被殺達七千人。

然後岳家軍分兵兩路,張憲和徐慶率軍往東北去進攻隨州,岳飛率主力往西北主攻偽齊大將李成駐守的襄陽府。李成不戰而逃,五月十七日,岳飛占領襄陽。而另一邊,偽齊隨州知州王嵩堅守不出,張憲和徐慶連攻數日不果,牛皋自告奮勇,只帶三日口糧領兵支援張憲和徐慶。五月十八日,三日糧食尚未吃完,牛皋便與張憲、徐慶合軍攻下隨州城,其中十六歲的岳雲使兩桿數十斤重的鐵錐槍,第一個攻上城頭。五千偽齊軍被殲滅,王嵩被俘並被押赴襄陽府處斬。

和前一年(1133年)對付李橫北伐一樣,劉豫急忙調度兵力並請來一部分金兵,集結在鄧州東南的新野、龍陂、胡陽、隨州的棗陽縣以及唐州、鄧州,加上李成逃到新野的部隊,號稱三十萬大軍。岳飛命令岳家軍統制王萬和荊南府鎮撫使司統制辛太守住清水河,以引誘偽齊軍進攻。但辛太怯戰,竟私自逃往峽州宜都縣(今湖北枝城市)。 六月五日,王萬軍與偽齊軍交戰後,岳飛親率主力夾攻,擊敗了李成。第二天,李成又列陣求戰,卻犯了劉邦在彭城之戰中犯的戰術錯誤,被岳飛看出破綻。對于王貴、牛皋等將的請戰,岳飛說:「且止,此賊屢敗吾手,吾意其更事頗多,必差練習,今其疏暗如故。夫步卒之利在阻險,騎兵之利在平曠;成乃左列騎兵于江岸,右列步卒于平地,雖言有眾十萬,何能為!」岳飛舉鞭對王貴說:「爾以長槍步卒,由成之右擊騎兵。」又對牛皋說:「爾以騎兵,由成之左擊步卒。」和劉邦在彭城之戰的敗局相似,李成的前列騎兵潰散之後,將后列騎兵擠入水中淹死,軍隊崩潰一敗塗地。李成一軍因此元氣大傷,后來再也沒能反攻襄陽府。

劉豫不斷火急向金國求援,但是完顏宗弼剛剛在三月被吳玠一軍在仙人關殺金坪之戰中大敗,金軍主力損折較大。又恰逢盛夏,女真人不耐酷熱,正在北方避暑。於是只派了一員史書上未記錄姓的、名叫劉合孛堇的二等戰將,會合李成,拼湊了陝西和河北偽軍數萬,在鄧州西北扎了三十多個營寨防守。

在備辦糧草準備了一個多月以後,王貴和張憲分別率軍從光化路和橫林路向鄧州挺進。七月十五日,王貴和張憲兩軍在鄧州城外三十幾宋里,同數萬偽齊軍和金軍會戰;王萬和董先兩部突然出現夾擊,擊敗了對手。金將劉合孛堇隻身逃竄。岳家軍俘虜降簽軍將領楊德勝等二百餘人,奪取戰馬二百多匹。偽齊軍高仲退守鄧州城。七月十七日,岳家軍攻城,岳雲又是第一個登城的勇士,攻下鄧州活捉了高仲。岳飛為避嫌,只報了岳雲隨州之功,未將鄧州之功申報。事隔一年,宋廷查清此事,方才將岳雲升遷武翼郎。由於岳雲勇猛善戰,被稱為「贏官人」。

七月二十三日,選鋒軍統制李道攻佔唐州。與此同時,王貴和張憲在唐州以北三十宋里再次擊敗偽齊軍和金軍。同一天,信陽軍也被攻下,岳家軍俘虜偽齊唐州知州、信陽軍知軍、通判等官員共五十名。第二年,宋高宗為此特獎賞李道和崔邦弼金束帶各一條。

七月二十六日,劉光世的部將酈瓊率五千援軍趕到,但已經無仗可打。岳飛特別上奏,要求給這五千人「先次推賞」、「卒使不沾寸賞,恐咈人情」。

收復襄漢是岳飛的第一次北伐,由於兩三個月前吳玠仙人關殺金坪之戰大破金軍主力,客觀上幫助了岳家軍完成了自南宋開國八年以來第一次收復了大片失地的目標。收復的地方包括前一年丟失的原先李橫的轄區,以及額外的原由偽齊控制的唐州和信陽軍。

鎮守襄漢

克複襄漢後,岳飛面臨的是新恢復的中原地區的後勤防務問題,這是以後直到金哀宗時金國被滅中原被克復後都一直困擾宋軍的問題。這些地方因為「久罹兵火」,原來的居民「或被驅虜,或遭殺戮,甚為荒殘」,以至於「百里絕人,荊榛塞路,虎狼交跡」,「野無耕農,市無販商,城郭隳廢,邑屋盪盡,而糧餉難於運漕」。凡是這樣克復失地的宋軍,都有一個兩難的防務問題:「若少留將兵,恐復為賊有」;「若多留將兵,唯俟朝廷千里饋糧,徒成自困,終莫能守」。

因為後勤的問題,岳飛只能將主力撤回,留少量兵力戍守。張旦被任命為唐州鄧州郢州襄陽府安撫使、兼襄陽知府,牛皋為安撫副使,李道任唐州鄧州郢州襄陽府四州都統制,配置軍士2000人,守衛襄陽府;周識和李旦率150名軍士守郢州;孫翬和蔣廷俊率200名軍士守隨州;舒繼明和訾諧守信陽軍;戍守襄陽府的2000人中分撥出來一部分,由高青和單藻帶領守唐州,由張應、黨尚友和邵俅帶領守鄧州。這些官員在收復的防區內整治防務,恢復生產。偽齊劉豫李成的軍隊雖然不時騷擾,卻始終不能奪回襄漢六郡的控制權。

襄漢六郡原來分屬京西南路和京西北路,這次收復之後,宋廷為統一管理,單設襄陽府路。除在襄陽府設安撫使司外,不按制度設置「差監司」、即轉運使司等文人監軍系統,「止委制置使岳飛措置」。這是戰時對宋朝歷來的文人控制武將軍隊的反動,對提高軍隊的戰斗力有一定的影響。

此時岳飛作為武將不敢居功,上奏說自己「人微望輕,難任斯職」,要辭去制置使並請求宋廷另「委任重臣,經畫荊、襄」。宰相趙鼎認為:「湖北鄂、岳,最為沿江上流控扼要害之所,乞令(岳)飛鄂、岳州屯駐。不惟淮西藉其聲援,可保無虞,而湖南、二廣、江、浙亦獲安妥。」宋高宗同意趙鼎的主張,確定岳飛改駐荊湖北路的首府鄂州(今湖北武昌),自此岳家軍的大本營就定在了鄂州。

救援淮南西路

紹興四年(1134年)九月,偽齊劉豫發動秋季攻勢伐宋,揚言要「直搗僭壘,務使六合混一」。金軍由左副元帥完顏宗輔、剛升任的右副元帥完顏昌和元帥左都監完顏宗弼的統率下,配合由劉豫之子劉麟指揮偽齊軍,在九月下旬分路渡過淮河攻南宋。劉光世不戰退兵江南,將整個淮南西路相讓。張俊主張划長江而守,「當聚天下兵守平江,俟賊退,徐為之計」,以「墜馬傷臂」為藉口,拒不出兵渡長江攻擊金軍和偽齊軍。宋丞相趙鼎派人監督張俊發兵,並奏請嚴懲張俊,但不了了之。結果,幾路宋軍全部防守于江南,張俊軍守常州,韓世忠軍守鎮江府,劉光世軍守建康府。長江北面的廬州(治合肥,今安徽合肥市)知州、兼淮南西路安撫使仇悆拒絕執行其上級劉光世的命令逃跑,劉光世派統制張琦來問罪,仇悆說:「若輩無守土責,吾當以死殉國!寇未至而逃,人何賴焉!」張琦只好作罷。仇悆以召募來的廬州和壽州(治下蔡,今安徽鳳台縣)守軍幾百人和二千鄉兵幾次打退偽齊攻勢。十二月,劉麟又增兵攻打,完顏宗弼親自為後繼,所幸岳家軍由鄂州趕到,統制徐慶和牛皋先勝一仗,岳飛后親自趕到擊敗偽齊軍,解了廬州之圍。此時,金太宗病危將死,完顏宗輔、完顏昌和完顏宗弼撤兵。偽齊攻勢瓦解。

剿滅楊幺

主條目:岳飛剿滅楊幺

鈡相是荊湖北路鼎州(今湖南常德市)的一個巫師,在宋徽宗時就有想法要仿照李順、王小波,「法分貴賤貧富,非善法也。我行法,當等貴賤,均貧富。」靖康之難時,鈡相長子鈡子昂招募一支300人的勤王民兵到達趙構即位的南京應天府,隨即被遣回鄉。但鈡相父子看到天下已經大亂,便將原來招募的民兵「團集在家,結成隊伍,多置旗幟、器甲,意要作亂」。
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原出身盜匪的京東西路東平府鈐轄孔彥舟作亂,並殺到鼎州北面的澧州(今湖南澧縣)。鈡相乘著地方官們逃遁的機會,也發動叛亂自立為楚王,建立了割據政權,並很快佔據了洞庭湖濱的大部分州縣,包括鼎州全境的武陵、桃源(今湖南桃源縣)、辰陽 (今湖南漢壽縣)、沅江(今湖南沅江市)四縣,澧州全境的澧陽、石門(今湖南石門縣)、安鄉(今湖南安鄉縣)、慈利(今湖南慈利縣)四縣,荊南府八縣中的枝江(今湖北枝江)、松滋(今湖北松滋)、石首(今湖北石首市)、公安(今湖北公安縣)四縣和峽州宜都縣,岳州華容縣,辰州州治沅陵縣,潭州十二縣中的益陽(今湖南益陽市)、寧鄉 (今湖南寧鄉縣)、湘陰(今湖南湘陰縣)、安化(今湖南安化縣) 四縣。
鈡相軍和孔彥舟軍交鋒,孔彥舟軍擊破鈡相的大寨,俘虜並處死了鈡相及其妻伊氏、長子鈡子昂,然後北上投降了偽齊。鈡相死後,澧州的余部楊太轉移到辰陽縣,和鈡相之子鈡子義一起形成了一股較大的勢力。鈡子義被稱為「太子」,楊華、楊廣等充當首領。楊太則因為年紀較輕,被稱為楊幺。
建炎四年(1130年)六月,宋廷任命程昌㝢為鼎州澧州鎮撫使兼鼎州知州,負責剿匪。程昌㝢招降了楊華,楊廣則被部下所殺,楊幺遂稱「大聖天王」獨掌大權,以黃誠為謀士。
楊幺大敗程昌㝢的水軍,並造出30艘左右能載千人的大型戰艦(車船,有踏板,用人工蹬踩,速度較快但不能在淺水中行駛)和幾百艘輕快的海鰍戰船協同作戰。一直到紹興三年(1133年)曹成等陸上盜匪已被剿除,程昌㝢也無法鎮壓楊幺,反而使其越來越壯大,以至於宋廷認為楊幺軍「為腹心害,不先去之,無以立國」。
紹興三年(1133年)六月,宋廷任命王𤫉為荊南府潭州鼎州澧州岳州鄂州制置使,以其「神武前軍」一萬多人為主共五萬多人馬圍剿楊幺。楊幺以其水軍的優勢,全殲滅統制崔增和吳全的一萬水軍,又在陸上乘勝擊潰了王𤫉的主力「神武前軍」。王𤫉軍在以前的抗金戰爭中經常不戰而逃,其軍紀又極其敗壞,這回剿匪非但大敗,而且因縱兵「剽掠殺傷,莫知其數」,反而使當地百姓「願食其肉而不可得」。此戰之後,王𤫉的一萬五千人馬改隸鎮守淮南東路的韓世忠。程昌㝢也被宋廷調離鼎州。

紹興四年(1134年)八月,宋廷調動剛剛克復襄漢的岳家軍來剿滅楊幺一軍。但因岳家軍救援淮南西路對抗金、偽齊聯軍,這個行動被拖延了半年。

紹興五年(1135年)二月,岳飛從池州去宋高宗的「行在」平江府晉見,並隨同宋高宗返回臨安。宋高宗除任命岳飛為兩鎮節度使外,又加上荊湖南路荊湖北路襄陽府路制置使,升「神武后軍」都統制,賜錢十萬貫,帛五千匹,「將所部平湖賊楊幺」。三月,岳家軍自池州出發前往潭州,這次宋廷仍用文臣監軍,命右相兼知樞密院事張浚親自都督諸路軍馬。四月上旬抵達潭州,一定要剿滅已成心腹大患的楊幺一軍。

岳家軍以宗澤的東京留守軍為主幹,「並系西北之人,不習水戰」,到此為止一直都只有陸戰經驗,剿滅楊幺的水軍是對岳飛的一個考驗。但岳飛認為:「兵亦何常,惟用之如何耳。今國勢如此,而心腹之憂未除,豈臣子辭難時耶?!」 只用了三個月就神速剿滅了楊幺。

楊幺軍約有作戰兵力五、六萬人,加上家眷有數十萬,作戰策略是「陸耕水戰」:春夏水漲宋軍不能出兵時耕種田地;秋冬水落宋軍發動攻勢時,「官軍陸襲則入湖,水攻則登岸」,和宋軍打游擊戰。

岳飛和張浚針對這一點,第一採用春夏作戰的方式,讓楊幺軍不能耕種田地,「先分遣軍馬,扼賊要路,斷其糧道,嚴行禁止博易,使賊乏食」;第二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以「且招且捕之計」「誘致桀黠,以為鄉導」。

為此岳飛要求張浚將早先投降的前楊幺軍頭領田明任命為「添差」衡州兵馬鈐轄,添差官不管事務,卻可多領一份俸祿,「庶幾改過之人得以安恤」。早先被程昌㝢招降的楊華,時任潭州兵馬鈐轄,也奉岳飛之命「入賊招安」,設法串通舊部顛覆楊幺軍。

楊幺軍頭領黃佐聽說岳家軍來剿,便對其部屬說:「吾聞岳節使號令如山,不可玩也。若與之敵,我曹萬無生全理,不若速往就降。岳節使,誠人也,必善遇我。」於是率部眾到潭州投降。岳飛保奏他為正七品的武義大夫、閤門宣贊舍人,並單騎到黃佐的營地進行「撫問」。四月十四日,黃佐率部伍攻破楊幺軍謀士黃誠之親信周倫的水寨,俘降陳貴等九名頭目,並將整個水寨焚毀。岳飛立即將黃佐升一官為武經大夫。

頭兩個月,岳飛如此釋俘納降幾回,很少用兵,以至引起荊湖南路安撫使兼潭州知州席益的懷疑,對都督張浚說要彈劾岳飛:「岳侯得無有他意,故玩此寇。益欲預以奏聞,如何?」張浚反對說:「岳侯,忠孝人也,足下何獨不知?用兵有深機,胡可易測!」但張浚其實也不太明白岳飛的計劃。此時宋高宗降旨命令張浚自潭州回「行在」臨安府商議「防秋」對付北方金、偽齊聯軍可能發動的秋季攻勢。張浚看楊幺軍仍然依險據守,一時似無勝機,就召見岳飛進行了如下對話。

* 張浚問:「浚將還矣,節使經營湖寇,已有定畫否?」岳飛當即取出所藏的小地圖,對張浚說:「有定畫矣。」
* 張浚看了地圖,不明白是怎麼回事,就問岳飛:「浚視此寇,阻險窮絕,殆未有可投之隙。朝廷方召浚歸,議防秋。盍且罷兵,規畫上流,俟來歲徐議之。」岳飛回答只要八天到十天的時間就可以了:「何待來年,都督第能為飛少留,不八日,可破賊。都督還朝,在旬日後耳。」
* 張浚聽著覺得岳飛是吹牛騙人,責問道:「君何言之易耶?王四廂(王𤫉)兩年尚不能成功,乃欲以八日破賊,君何言之易耶!」岳飛答:「王四廂以王師攻水寇,則難;飛以水寇攻水寇,則易。」
* 張浚問:「何謂『以水寇攻水寇』?」岳飛答:「湖寇之巢,艱險莫測,舟師水戰,我短彼長,入其巢而無鄉導,以所短而犯所長,此成功所以難也。若因敵人之將,用敵人之兵,奪其手足之助,離其腹心之援,使桀黠孤立,而後以王師乘之,覆亡猶反手耳。飛請除來往程,以八日之內,俘諸囚于都督之庭。」

經過此次談話,張浚最終仍然不敢相信,上奏宋廷說:「水寨闕食,徒眾頗離,據(岳)飛稱:『旬日之間,可見次第。』 臣欲更依聖訓起發,慮賊勢轉熾,將士懷疑。欲俟六月上旬,見得水賊未下,即詔飛來潭州訖,兼程赴行在。」

岳飛此前一直駐節潭州,經過此次談話後,于五月二十五日、二十六日到達戰爭的前線鼎州,「置寨列艦」現場指揮。

岳飛一到鼎州,六月二日首先逼迫被黃佐誘降多時的楊幺軍悍將楊欽投降。楊欽率其全寨戰士三千多人,加上老小共一萬多人出降。岳家軍得大小舟船四百余艘,牛五百多頭,馬四十多匹。岳飛親自到鼎州城東視察受降,並立即申報張浚授予楊欽武義大夫,還將宋高宗賜予的金束帶和戰袍也轉贈楊欽,並派副手王貴設筵招待。楊欽受到禮遇,又為岳飛勸降了全琮、劉詵等部。

對拒不投降的楊幺所部,楊欽向岳飛獻計用雑草等阻塞湖面,以阻遏一丈深吃水的大型車船的行駛。岳飛又下令用巨筏堵塞鼎州附近湖面的各個港汊,並派小船挑戰。楊幺、鈡子義等出戰,車船的輪子被雑草纏住無法機動。岳飛指揮牛皋、傅選等將進攻。楊幺企圖突圍,又被各個港汊的巨筏攔截。楊幺軍統制陳瑫等以鈡子義的座船投降官軍,楊幺被俘後即被斬首。鈡子義泅水回到其水寨,也被決心投降的黃誠、周倫等人抓住押解到潭州的張浚都督行府。剩下的各個水寨,除楊幺軍的禁軍三衙步軍司統帥夏誠的一個水寨外,也在十天之內相繼被擊破或被招安。

從岳飛親自到鼎州前線,到最後的夏誠一寨因為接近被摧毀而不得不投降為止,大約十四、五日。又過了四、五天,黃誠、周倫押解鈡子義最後到達潭州的張浚都督行府投降。雖然這略微超過了岳飛早先保證的八日之限,但張浚對岳飛在十天之內大致消滅了楊幺軍的主力仍不能不表示欽佩:「岳侯殆神算也!」

對二十多萬楊幺軍的壯丁老小,岳飛將二萬七千多戶老弱 「出給公據」、「各量支米糧歸業」;將幾萬名壯丁編入宋軍,其中周倫等部另編橫江水軍,並不歸入岳家軍;剩下的「無所歸著」者被遣送鎮江府,「遂以逃荒之田,令其力農」。

然後岳家軍北撤鄂州等地「防秋」準備對付金、偽齊聯軍的秋季攻勢。臨行前,幕僚黃縱引用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今日不血刃而平大寇,散匿于湖山者亦多矣。賊見德而未見威,甚懼其復反也,宜耀兵振旅而歸。」於是岳飛在鼎州一帶大閱兵,因岳家軍「軍律嚴整,旗幟精明,觀者無不咨嗟嘆息」。

岳家軍平定楊幺以後,這一帶再未出現類似規模的叛亂。自此,岳家軍的後方安定,可以專心對付北方的金軍和偽齊的偽軍。

紹興五年的南宋軍隊整編

紹興五年(1135年)夏,金國左副元帥完顏宗輔去世,右副元帥完顏昌和元帥左監軍完顏宗弼成為最有軍權的將領。

紹興五年(1135年),岳家軍的規模從三萬多人的規模增加到十萬人左右的規模。這是因為楊幺軍的壯丁五、六萬人大都編入岳家軍,再加上江南西路安撫司統制祁超、統領高道等部(約八千五百多人),和此後增撥的統領丘贇所部(近一千五百人);荊湖南路安撫司統制任士安、郝晸、王俊、統領焦元等部(約一萬多人);以及張浚都督府左軍統制杜湛改任岳飛統轄的黃州武將知州帶來的幾千蔡州兵。岳家軍以後也大體維持十萬左右這個數量直到岳飛被宋高宗和秦檜所害。

紹興五年(1135年)十二月(陽曆已到1136年),宋廷進行了全國範圍的軍隊整編,分為「三衙軍」和五大部「行營護軍」。「三衙軍」即「禁衛軍」,由殿前司、馬軍司、步軍司所轄部隊組成。五大部「行營護軍」中,(1)張俊一軍為「行營中護軍」,(2)韓世忠一軍為「行營前護軍」,(3)岳飛一軍為「行營后護軍」,(4)劉光世一軍為「行營左護軍」,(5)吳玠一軍為「行營右護軍」。五大部之外又將王彥的「八字軍」編為「行營前護副軍」。

從1135年軍隊整編至1141年紹興和議,行營護軍是南宋的基本軍事力量,而三衙軍則剛剛組建,除楊沂中統率的殿前司部隊因由原來的神武中軍改編而成、兵力較強,其它兩部解潛統率的馬軍司部隊只有兩千騎兵,和顏漸統率的步軍司部隊都是新編無戰鬥力的部隊。

主力行營護軍五大部有三個來源:一是源於南宋初年康王大元帥府的宋高宗嫡系御營軍,如張俊、韓世忠、劉光世所部,岳飛最早也屬這個系統,但因為上書被罷職而離開此軍投入張所的軍中;二是源於宗澤的東京留守司軍,這是岳飛離開王彥后加入的、和金軍戰鬥最多的部隊,是岳家軍的來源;三是源於吳玠的陝西軍,吳玠一軍原本沒有名號,在這次整編中才得到了行營右護軍的名號,被列入正規軍。岳飛和吳玠二人都不是嫡系,是純粹靠軍功起家的將領,其部隊是行營護軍中的主力,儘管人數較少,但戰鬥力最強。參知政事李邴曾對宋高宗說:「陛下即位之初,韓世忠、劉世光、張俊威名隱然為大將,今又有吳玠、岳飛者出矣。」

至此,岳家軍前後更改了「神武右副軍」、「神武副軍」、「神武后軍」和「行營后護軍」四個軍號。

1135年,由於岳家軍的兵力變成了原來的三倍,岳家軍也從原先十將的編製擴充至三十將的編製[126],每將的平均兵力是三千多人。到紹興九年(1139年)岳家軍增至八十四將,每將的平均兵力減至一千二百餘人。

岳家軍至少有十二統制「軍」:1.背嵬軍;2.前軍;3.右軍;4.中軍;5.左軍;6.后軍;7.游奕軍;8.踏白軍;9.選鋒軍;10.勝捷軍;11.破敵軍;12.水軍。其中背嵬軍是絕對主力,名字學自韓世忠的同名統制軍;游奕是巡迴的意思;踏白是武裝偵察的意思;其它軍名都是增長士氣的軍號。

據紹興九年(1139年)統計,這十二軍共有22名統制、5名統領和252名將官分別率領,其中有正將、副將和準備將各84名。王貴任中軍統制,張憲任前軍統制,這二人是岳飛的副手,岳飛不在時可代替岳飛指揮其他統制,主持岳家軍全軍的事務;徐慶、牛皋和董先三人最為善戰;此五人是岳家軍的中堅人物。

第二次北伐

主條目:北伐 (岳飛第二次)


紹興六年(1136年)岳飛第二次北伐前,有兩件事影響了他的布置。

1. 一是目疾。自1130年著手建立岳家軍后,岳飛連續六年在夏天剿匪、在冬天抗金和偽齊。尤其是夏天在南方濕熱的氣候中用兵,是岳飛這個河北人所不適應的。紹興五年(1135年)夏六月,平定楊幺后,岳飛病勢加重,『兩目赤昏,飯食不進』,『四肢墮廢』,以至於不得不上奏懇請解除軍務養病。宋高宗當時傾向主戰,回絕了岳飛的申請,反而說岳飛『措置上流事務,責任繁重』,『卿當厲忠憤之素心,雪國家之積恥,勉副朕志,助成大勛』。經過治療,到了秋冬季,岳飛的目疾有所好轉。
2. 二是岳母姚氏于紹興六年三月二十六日去世。岳飛是歷史上有名的孝子,和老母在一起時總是全天侍候,親自調藥換衣,無微不至。姚氏死後,岳飛和岳雲等人扶著其靈柩,光著腳徒步走到江州的廬山。喪葬完畢,岳飛就留在東林寺中為母守孝。按古代禮法,岳飛必須『丁憂』三年,如有特殊情況方可『起複』,即居官守喪。岳飛要堅持禮法,但滿朝上下均一致反對。宋高宗命宦官鄧琮到東林寺請岳飛起複,岳飛『欲以衰服謝恩』,鄧琮堅持不允,但岳飛『三詔不起』。最後,宋高宗對岳飛及其部下下達了嚴厲的警告,說岳飛『至今尚未祗受起複恩命,顯是屬官等並不體國敦請』,『如依前遷延,致再有辭免,其屬官等併當遠竄』。主戰派李綱也單獨給岳飛寫信說,『宣撫少保以天性過人,孝思罔極,銜哀抱恤』,懇切希望他不要『以私恩而廢公義』,『幡然而起,總戎就道,建不世之勛,助成中興之業』。岳飛終於下了決心放棄禮法,重返鄂州后帶兵鎮守襄漢,同時將姚氏『刻木為像,行溫凊定省之禮如生時』。

主戰派宰相張浚從紹興六年(1136年)正月起到前線視師。中興四將岳飛、韓世忠、劉光世、張俊都被召到鎮江府的都督行府商議軍事。張浚向宋高宗稱讚韓世忠忠勇、岳飛沉鷙,可以倚辦大事。三月,宋廷任命韓世忠為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岳飛為荊湖北路、京西南路宣撫副使,並且移鎮為武勝、定國軍節度使。此次都督行府軍事會議決定由韓世忠自承州、楚州出兵攻京東東路的淮陽軍(今江蘇邳州市西南),由岳飛自鄂州出發到襄陽府然後北伐,由張俊自建康府出發到泗州,由劉光世由太平州出發到廬州,由楊沂中的殿前司軍作為其舊上司張俊一軍的後援。韓世忠和岳飛主攻,張俊和劉光世主守。

二月中旬,韓世忠發動了攻勢,但岳飛還在臨安府覲見宋高宗,無法配合。韓世忠在淮陽軍宿遷縣(今江蘇宿遷市)擊敗偽齊守軍,圍困了淮陽軍城池。但六天後,偽齊援兵趕到,韓世忠被迫撤退。

當時都統制王彥患重病,其「八字軍」(行營前護副軍)駐荊南府,和岳家軍的防區相鄰。二月,左相趙鼎和右相張浚決定將「八字軍」移屯襄陽府,由王彥出任襄陽府知府兼京西南路安撫使,歸岳飛節制;以便一旦王彥病故,就把「八字軍」併入岳家軍。但王彥從前是岳飛在河北招討司時的上司,岳飛曾因擅離王彥加入宗澤一部而被懲戒。王彥不接受這項任命,並且健康又有好轉,宋廷遂將「八字軍」調駐臨安府。這樣一來,岳家軍沒有增強軍力,反而要接管「八字軍」的荊南府防區分散兵力。

七、八月間,岳飛再次出兵,以春季剛剛投降的原偽齊虢州欒川縣知縣李通為向導進行第二次北伐。先鋒左軍統制牛皋迅速攻下自己故鄉汝州魯山縣附近的偽齊鎮汝軍,活捉守將薛亨。薛亨在十一月時,由岳家軍參議官李若虛押送至臨安府,宋高宗命他在岳家軍中戴罪立功,結果二十多年後,他仍在鄂州軍中服役。牛皋又繼續攻下潁昌府大部和蔡州附近進行佯攻。岳飛率主力則往西北方向進攻。八月初,王貴、董先、郝晸等攻佔虢州州治盧氏縣,繳獲糧食十五萬石[145]。岳家軍旋即攻佔了虢略縣(今河南靈寶市)、朱陽縣(今河南靈寶市西南朱陽鎮)和李通原來當官的欒川縣。王貴繼續西向攻克了商州全境,包括上洛縣(今陝西商州市)、商洛縣(今陝西商州市東南商洛鎮)、洛南縣、豐陽縣(今陝西山陽縣)和上津縣(今湖北鄖西縣西北)。

商州、虢州都屬陝西路,是吳玠的戰區。吳玠部將邵隆(原名邵興,為避宋高宗紹興年號之諱而改名)早已上奏要收復這兩地,並已被宋廷任命為商州知州。岳飛攻克商州后,便催促邵隆儘快赴任,以便騰出岳家軍的人馬繼續征戰。

岳家軍繼續攻取偽齊順州州治伊陽縣。八月十三日,偽齊順州安撫司都統制孫某與后軍統制滿在,在長水縣的業陽迎戰岳家軍悍將楊再興,被擊潰。孫某等五百餘人被陣斬,滿在等一百多人被生擒。十四日,楊再興又擊潰偽齊順州安撫使張某的二千多人。十五日夜間,岳家軍奪取長水縣城,繳獲糧食二萬石,並奪取了一個偽齊馬監,得馬萬匹。接著順州另外兩縣永寧縣和福昌縣也被攻克。李綱在接到岳飛的捷報後寫信說:『屢承移文,垂示捷音,十餘年來所未曾有,良用欣快。』

但此時在陝西附近的山區作戰,後勤供應線過長造成糧草不足。岳飛只得班師,留王貴等戍守。但商州的全境和虢州的部分地區從此為南宋所控制,邵隆在年底赴商州就任知州,「披荊棘,立官府,招徠離散,各得其心」,逐漸將商州建設為要塞和下一次進攻的後勤基地。

九月下旬,岳飛回到鄂州后目疾再次劇烈發作,白天的時候,連臥室的窗戶都必須全擋住才行。宋廷聞訊后,特派眼科醫官皇甫知常與和尚中印兩人急馳鄂州為岳飛治療,方得好轉。


岳飛在這次北伐中壯志未酬,於武昌寫下《滿江紅》。

第三次北伐

主條目:北伐 (岳飛第三次)


岳飛第二次北伐剛剛結束,偽齊劉豫就立刻反攻。紹興六年(1136年)九月,劉豫以號稱七十萬大軍進攻劉光世駐守的淮南西路。儘管宋廷右相張浚反對,但左相趙鼎調動岳家軍去江州、池州支援。岳飛走到江州,劉豫已被劉光世擊退,岳飛又得退回鄂州。但劉豫馬上轉攻長江中游的岳家軍,岳家軍留在商州、虢州、鄧州、唐州(后來這些地方均被宋高宗和秦檜簽訂的《紹興和議》割讓給金國)的部隊均和偽齊軍和少量金軍交戰。

十一月十日,王貴以少擊衆,以一萬人馬在離唐州何家寨不遠的大標木大敗偽齊劉豫的弟弟劉復率領的十萬偽齊主力,劉復僅以身免。十一月十五日,岳飛剛從江州返回鄂州不久,就親自出兵北伐偽齊。在虢州,岳家軍統制寇成在擊敗偽齊軍後將五百名俘虜全部殺掉,違抗了岳飛的不殺偽軍俘虜的軍令。寇成非但沒有授功,反而被岳飛彈劾。在鄧州,張憲以一萬兵力擊敗了偽齊西京留守司統制郭德、魏汝弼、施富、任安中等人,俘虜郭德、施富等一千人,俘獲戰馬五百余匹,魏汝弼等逃回西京洛陽。在唐州,牛皋、王剛等人以步兵八千于方城縣擊敗偽齊軍,斬馬汝翼,並俘虜一千人,俘獲戰馬三百多匹。

岳飛到達唐州前線時,大敗劉復的王貴一軍已經追擊偽齊進入蔡州,岳飛決定帶上十天的糧草跟進。到了蔡州城下,卻發現城防堅固,而且偽齊李成、李序、商元、孔彥舟、王彥先、賈潭等部在附近埋伏,準備合擊岳家軍。岳飛於是決定退軍。老對手李成一軍再次窮追不舍,但被王貴、董先先後大敗。岳家軍俘虜了偽齊幾十員將領,幾千名兵士,並俘獲戰馬三千匹。

班師後,因為「掩殺逆賊五大王劉復、李成等,累立奇功」,王貴晉陞為正任的棣州防禦使,牛皋升為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和建州觀察使。


第四次北伐

主條目:北伐 (岳飛第四次)


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完顏宗弼撕毀和議,分四路南下。完顏宗弼親率主力攻入開封,元帥右監軍完顏撒離喝攻陝西,金河南知府李成攻西京河南府(今洛陽),聶黎孛堇攻宋之京東路。

1. 陝西戰場上,因為吳玠已於前一年病逝,其所轄的行營右護軍由副手胡世將統領吳璘(吳玠之弟)、楊政和郭浩三個都統制和完顏撒離喝所部在關中僵持,雙方處於膠著狀態
2. 京東路戰場上,宋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韓世忠所部攻取了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市),並在淮陽軍附近的泇口鎮、潭城、千秋湖等地擊敗金軍,在淮陽軍城下和金軍僵持不下。

這一東一西兩路都是平局的狀態。而最關鍵的中部戰場,由完顏宗弼親率主力,在李成一軍的幫助下,和岳飛的「岳家軍」、張俊的「行營中護軍」,以及的劉錡(當時被宋廷任命為開封副留守)的兩萬「八字軍」較量。

「八字軍」的幫助

五月,劉錡的兩萬「八字軍」正在赴開封途中,經順昌府(今安徽阜陽市)。在順昌以逸待勞,以少勝多,先挫敗了葛王完顏褎和龍虎大王完顏突合速所部金軍,又再次大敗完顏宗弼親率的主力。「八字軍」以依城野戰的方式,以拒馬器械和重斧擊退了進攻順昌的女真主力「鐵浮圖」「拐子馬」。金軍被殺五千多人,受傷一萬多人,在順昌留下死去戰馬三千多匹。金軍「自言入中原十五年,嘗一敗于吳玠,以失地利而敗;今敗于劉錡,真以戰而敗」,「十五年間,無如此戰」。金軍由此從全面進攻轉為部分防守,完顏宗弼和完顏突合速退回開封,韓常守潁昌府,翟將軍守淮寧府,三路都統完顏阿魯補守應天府,以潁昌、淮寧、應天三地作為開封的防衛。(金國騎兵進攻順昌雖然挫敗,但如果不進攻則無危險,全是步兵的「八字軍」無法乘勝追擊消滅之,「鐵浮圖」和「拐子馬」在后來的「郾城之戰」中尚存15000左右)

克潁昌府和淮寧府

六月十二日,岳家軍統制張憲和姚政率前軍與游奕軍攻下蔡州,岳飛委派馬羽鎮守蔡州。十三日,岳家軍統制牛皋的左軍在京西路打敗金軍,攻克牛皋的故鄉魯山等縣,威脅汝州。二十三日,岳家軍統領孫顯在蔡州和淮寧府之間破裴滿千夫長所部。

閏六月十九日,在離潁昌府四十宋里的地方,前軍統制張憲指揮傅選等將擊潰金國漢人萬夫長韓常所部。張憲追擊並在第二天奪取潁昌府城。韓常逃回開封后被完顏宗弼親自鞭笞。張憲留董先的踏白軍和姚政的游奕軍守潁昌府城,自己會同牛皋、徐慶等軍,東進淮寧府。二十四日中午,在淮寧府城外十五宋里,擊敗金騎三千多人。又追擊到城外幾宋里的地方擊破金方翟將軍的列陣,佔淮寧府城。金將王太保等人被俘。

二十五日上午,韓常企圖奪回潁昌府城,和女真邪也孛堇率六千余騎回攻踏白軍和游奕軍,被擊敗。至此,保衛開封府的三個金軍戰略要點,幾天之內就被岳家軍拔除了兩個。而剩下一個南京應天府,是張俊的行營中護軍的戰區,按《金史》載金軍在此地獲勝數次。

另一方面,一十五日,王貴所部將官楊成等擊敗金軍萬夫長漫獨化率領的五千余騎,攻克鄭州。二十九日,準備將劉政又在開封府中牟縣(今河南中牟縣)夜襲漫獨化的營寨,基本消滅了這股金軍,奪得三百五十多匹戰馬。七月一日,在離河南府城六十宋裡外紮營的中軍副統制郝晸,擊敗了金河南知府李成所部。第二天攻佔了西京河南府。

郾城之戰

七月初,完顏宗弼在順昌之敗一個半月后,得到了蓋天大王完顏宗賢(賽里)等的援軍,在探知岳飛本人在郾城指揮岳家軍后,全軍出動直撲郾城這個岳家軍總部,導致一場主力之間的大決戰。

八日,探馬報告岳飛:完顏宗弼領龍虎大王完顏突合速、蓋天大王完顏宗賢、昭武大將軍韓常等將,其精銳馬軍一萬五千多騎神速出現在距郾城只有二十多宋里的路上。岳飛命令岳雲率領背嵬八千馬軍和游奕軍的馬軍出城迎擊,並說:「必勝而後返,如不用命,吾先斬汝!」下午,完顏宗弼趕到郾城,雙方的騎兵開始決戰。金軍後續部隊不斷到達郾城投入戰斗。岳雲的馬軍不斷打退金軍的衝鋒。岳家軍悍將楊再興聲稱要活捉完顏宗弼,單騎沖入金軍隊伍中,殺金軍將士數十。

岳飛親率四十精銳親兵鐵騎突出陣前。都訓練霍堅怕有閃失,上前勸阻:「相公為國重臣,安危所系,奈何輕敵!」岳飛回答「非爾所知!」躍馬沖出以箭射金軍陣地(岳飛挽弓三百宋斤,是南宋軍人里最高記錄)。岳家軍將士看到統帥親自出馬,頓時全力死戰。 完顏宗弼下令將重鎧「拐子馬」(馬和騎兵皆重鎧不怕箭射和小型兵器砍殺,但不敵宋軍重斧,每三匹馬用皮索相連,「堵牆而進」,專門在關鍵時刻通過集團沖鋒擊潰宋軍)投入戰鬥。岳飛當即令訓練有素專門對付金軍這套戰術的精銳步兵上陣,以長柄麻札刀專剁重鎧「拐子馬」無法以重鎧包裹的馬腿,只要一匹馬被砍掉一腿倒地,重鎧「拐子馬」的全部三匹馬就都無法奔馳,精銳步兵然後立刻以重斧砍馬上騎兵的肩胛、頸部等需要活動、重鎧有關節鏈接的地方,砍掉四肢頭顱殺之,重鎧「拐子馬」軍於是亂作一團。殺到天黑,完顏宗弼全軍潰敗逃走。岳家軍因為有備而來,擋住了完顏宗弼全部戰術,獲得了「郾城之戰」的完勝。

郾城之戰之後、潁昌之戰之前

十日下午,完顏宗弼組織了一千多人的騎兵,進攻郾城縣北的五里店。岳飛率領軍馬出城,令背嵬軍將官王剛帶五十多騎前往偵察。王剛砍死帶頭的金將,在其屍體和馬鬃上,分別摘到兩個紅漆牌,上面寫有「阿李朵孛堇」字樣。

十三日,張憲率背嵬軍、游奕軍、前軍等主力進入完顏宗弼殘軍所在的臨潁縣,再次尋求和其決戰。將官楊再興和王蘭、高林、羅彥、姚侑、李德等三百騎前哨在抵達臨潁縣南的小商河時,與完顏宗弼的主力猝然相遇。和楊再興三百騎交手的金國騎兵中高級軍官很多,最後被殺的包括萬夫長(忒母孛堇)撒八、千夫長(猛安孛堇)、百夫長(謀克孛堇)、五十夫長(蒲輦孛堇)等百餘人。其他金兵射箭如飛蝗,楊再興身上每中一箭,就隨手摺斷箭桿,鐵箭頭留在肉中繼續沖殺,最後馬陷泥中,終于被射死,三百將士也全部陣亡,而金軍則付出更大的代價,死上千人。

小商河一戰之後,完顏宗弼或因為懼怕背嵬軍的這種驚人的戰力、或因為自身戰術需要,沒有和張憲的岳家軍主力決戰,留下八千金兵守臨潁縣,自己帶領殘余主力轉攻潁昌府。十四日天明,張憲軍攻佔臨潁縣,八千金兵或往潁昌府方向,或往開封府尉氏縣(今河南尉氏縣)方向逃走。張憲軍找到楊再興的遺體,火化以後竟燒出鐵箭頭二升有餘。

潁昌之戰

十四日上午,完顏宗弼的剩餘全部主力攻潁昌府城,其中有六個萬夫長,號稱騎兵三萬多騎、步兵十萬名,綿延十多宋里,鑼鼓喧天。

在潁昌府的岳家軍共有五個軍,然而除踏白軍是全軍外,中軍統領蘇堅在西京河南府,選鋒軍統制李道在外地,背嵬軍和游奕軍主力又在郾城縣和臨潁縣,都只是一部分甚至一小部分,主帥岳飛也不在此地。潁昌府岳家軍統帥王貴自己和姚政、岳雲等率八百名背嵬軍和一部分中軍、游奕軍出城決戰,令統制董先率踏白軍,副統制胡清率選鋒軍守城。

二十二歲的岳雲率領八百名背嵬軍,和金軍主力左、右拐子馬苦戰幾十回合,前後十多次出入敵陣,身受百余處創傷。大多出城決戰的岳家軍殺得「人為血人,馬為血馬」,王貴甚至有些氣餒怯戰,想要逃走,被岳雲勸回。到了正午,守城的董先和胡清分別親率踏白軍和選鋒軍差不多5000人出城增援,完顏宗弼全軍潰敗逃走。

潁昌之戰中和岳雲的八百名背嵬軍交手的金國騎兵中高級軍官很多:完顏宗弼的女婿萬夫長夏金吾陣亡;副統軍粘汗孛堇身受重傷,抬到開封府後死去;金軍千夫長被格斃五人。岳家軍活捉漢人千夫長王松壽、張來孫,千夫長阿黎不,左班祗候承製田瓘等七十八名敵將,金兵橫屍五百餘(估計共被殺五千多人),被俘二千多人,馬三千多匹。

朱仙鎮之戰

岳家軍然後全線進擊,包圍開封。七月十八日,張憲同徐慶、李山、傅選、寇成等諸統制從臨潁縣率主力往東北方向進發,將路上遭遇的金騎數千擊潰, 「橫屍滿野」,繳獲戰馬一百多匹。同時,王貴自潁昌府發兵,牛皋也率領左軍進軍。

《會編》和《要錄》不載朱仙鎮之戰,說潁昌之戰後岳飛即班師。現存朱仙鎮之戰最早記錄見於《金佗稡編》卷8《鄂王行實編年》,說完顏宗弼號稱以十萬大軍駐紮開封西南四十五宋里的朱仙鎮,但在受到岳家軍前哨五百背嵬騎兵攻擊后即全軍敗潰。不過很多學者對此說持懷疑,因為正史中沒有相關記載,且完顏宗弼主力十萬大軍不駐開封卻駐朱仙鎮,不符常理,可能此時朱仙鎮女真駐軍數量並不多。

至此,在劉豫的偽齊垮臺后,南宋主力岳飛的岳家軍和金國主力完顏宗弼的女真軍第一次拋開這個墊在中間的緩沖進行了一場真正的較量。郾城之戰中完顏宗弼的女真「鐵浮圖」軍覆沒、女真左右「拐子馬」軍受重創,小商河之戰和潁昌之戰中完顏宗弼的殘余「拐子馬」軍很反常地損失了很多百夫長以上的女真高級軍官(此前吳玠的和尚原之戰和劉錡的順昌之戰雖然大勝,卻沒有格斃金軍萬夫長的報告和證據,或者俘虜金軍千夫長),在朱仙鎮之戰中或無記錄,或被記錄一觸即潰,完顏宗弼賴以維持金國統治的女真部隊不知去向,此時其實力也不詳。當時因出使金國被拘留在燕京的洪皓在家書中說: 「順昌之敗,岳帥之來,此間震恐。」岳飛也為捷報頻傳而高興,很樂觀地向部下說自己要破酒戒:「今次殺金人,直到黃龍府,當與諸君痛飲!」

按《鄂國金佗稡編》卷八《鄂王行實編年》所載,完顏宗弼此時已經被迫放棄開封北遁。此說在《金史》卷七十七《完顏宗弼傳》中得到驗證:「宗弼由黎陽趨汴,右監軍撒離喝出河中趨陝西。宋岳飛、韓世忠分據河南州郡要害,複出兵涉河東,駐嵐、石、保德之境,以相牽制。宗弼遣孔彥舟下汴、鄭兩州。」紹興十年五月十三日,完顏宗弼「由黎陽趨汴」是第一次佔領開封。此時岳飛還在鄂州(今湖北武昌),並未「分據河南州郡要害」。完顏宗弼此時的對手是剛走到順昌的南宋派去開封鎮守的劉錡所統領的「八字軍」。岳家軍全軍出擊攻佔河南州郡要害,是六月以後的事情。經過六月、閏六月和七月的大戰,岳飛在七月奉十二道金牌被迫班師后,「孔彥舟下汴、鄭兩州」實為從開封北逃後知道岳飛退軍,又重佔開封。

十二道金牌

七月上旬,宋金兩軍在東部和西部戰場處於平局狀態,中部戰場張俊在毫州、宿州吃了幾場小敗已經撤軍,惟獨李若虛並不節制中部的岳家軍北伐。秦檜的親信殿中侍御史羅汝楫上奏說:「兵微將少,民困國乏,岳飛若深入,豈不危也!願陛下降詔,且令班師。」宋高宗趙構在七月八日或稍後,大致與郾城之戰同時,發出了第一道班師詔。

岳飛在七月五日上奏報告梁興、董榮、趙俊、喬握堅等部的勝利:「臣契勘金賊近累敗衄,其虜酋四太子等皆令老小渡河。惟是賊眾尚徘徊于京城南壁一帶,近卻發八千人過河北。此正是陛下中興之機,乃金賊必亡之日,若不乘勢殄滅,恐貽後患。伏望速降指揮,令諸路之兵火急並進,庶幾早見成功。」

七月十八日,即張憲從臨潁殺向開封之時,第一道班師詔送達。岳飛鑒于當時完勝的戰局,寫了一封奏章反對班師:「契勘金虜重兵盡聚東京,屢經敗衄,銳氣沮喪,內外震駭。聞之諜者,虜欲棄其輜重,疾走渡河。況今豪傑向風,士卒用命,天時人事,強弱已見,功及垂成,時不再來,機難輕失。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圖之。」

隔了兩三日,朱仙鎮已克,完顏宗弼已逃出開封之時,據說岳飛在一天之內接連收到十二道用金字牌遞發的班師詔。其中全是措辭嚴峻、不容反駁的急令,命令岳家軍必須班師回鄂州,岳飛本人則去「行在」臨安府朝見皇帝。宋高宗發十二道金牌的時間,大約是在七月十日左右,即他得到七月二日克複西京河南府捷報不久。

岳飛收到如此荒唐的命令,憤惋泣下,朝東往「行在」臨安府的方向一再行拜禮:「十年之力,廢於一旦。」不得不下令班師,百姓聞訊攔阻在岳飛的馬前,哭訴說擔心金兵反攻倒算:「我等戴香盆、運糧草以迎官軍,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輩無噍類矣。」岳飛無奈,含淚取詔書出示眾人,說:「吾不得擅留。」於是哭聲震野。岳飛決定留軍五日,以便當地百姓南遷,「從而南者如市,亟奏以漢上六郡閒田處之。」

這時宋高宗趙構對戰局的控制反復無常,有努力做到不勝不敗以利議和的嫌疑。在接到岳飛郾城大捷的戰報後,尤其是接到岳飛七月十八日反對班師的上奏后,又於七月二十五日命令楊沂中的殿前司軍從「行在」臨安府開赴淮南西路北上待命,併發手詔,改令岳飛「且留京西,伺賊意向,為牽制之勢」。這種戰勝後不乘勝出擊反而班師、但也竭力牽制金國的奇特舉動,也許和高宗生母韋氏當時作為事實上的人質被金國囚禁待釋有關。

八月中旬,楊沂中的殿前司軍到達宿州,以五千騎兵夜襲柳子鎮,卻不見金兵蹤影。在探知金軍以重兵埋伏于歸路後,也不知是真是假,金軍是否還有戰斗力,殿前司軍「遂橫奔而潰」。金軍乘勝佔領宿州,並因當地人歡迎過宋軍進行報復屠戮。

岳飛前往「行在」臨安府的路途已走了大半,期間不斷接到宋高宗的手詔,以及秦檜以三省、樞密院名義遞發的省札。儘管內容自相矛盾顛來倒去,最後仍是令岳飛「疾馳入覲」,「赴行在奏事」。當岳飛聽到中原傳來的宋軍敗訊,只能長嘆:「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結果岳飛的第四次北伐因為政治原因而失敗。


奸臣"秦檜"以「莫須有」殺害精忠報國"岳飛"

岳飛在收到十二道金牌班師回朝之際,道「十年之力,廢於一旦」。

之後岳飛父子被奸臣秦檜以謀反罪名予以逮捕審訊,由於找不到證據而無審訊結果,最終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韓世忠當面質問秦檜,秦檜支吾其詞「其事體莫須有(也許有、不見得沒有)」),於紹興十一年農曆十二月廿九(1142年1月27日)除夕之夜,在杭州大理寺風波亭被賜死。

至紹興三十二年(1163年),宋孝宗即位,準備北伐,便下詔平反岳飛,追封鄂王,諡武穆,忠武,改葬在西湖棲霞嶺,即杭州西湖畔「宋岳鄂王墓」,並立廟祀於湖北武昌,額名忠烈,修宋史列誌傳記。

評價

《宋史》評價

善以少擊衆。欲有所舉,盡召諸統制與謀,謀定而後戰,故有勝無敗。猝遇敵不動,故敵為之語曰:「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張俊嘗問用兵之術,曰:「仁、智、信、勇、嚴,闕一不可。」調軍食,必蹙額曰:「東南民力,耗敝極矣。」荊湖平,募民營田,又為屯田,歲省漕運之半。帝手書曹操、諸葛亮、羊祜三事賜之。飛跋其後,獨指操為姦賊而鄙之,尤檜所惡也。

西漢而下,若韓、彭、絳、灌之為將,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幷施如宋岳飛者,一代豈多見哉。史稱關雲長通《春秋左氏》學,然未嘗見其文章。飛北伐,軍至汴梁之朱仙鎮,有詔班師,飛自為表答詔,忠義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諸葛孔明之風,而卒死於秦檜之手。蓋飛與檜勢不兩立,使飛得志,則金讎可復,宋恥可雪;檜得志,則飛有死而已。昔劉宋殺檀道濟,道濟下獄,嗔目曰:「自壞汝萬里長城!」高宗忍自棄其中原,故忍殺飛,嗚呼寃哉!嗚呼寃哉!

金人評價

岳飛于紹興十一年除夕夜(儒略歷1142年1月27日)被殺,南宋使節馬上于紹興十二年(1142年)正月帶著正式照函從岳飛被殺的臨安(今杭州)去金國囚禁宋欽宗和高宗生母韋太后的五國城(今黑龍江哈爾濱市依蘭縣依蘭鎮五國城村)接人。紹興十二年(1142年)夏四月丁卯(5月1日),韋太后啟程回宋。「皇太后偕梓宮發五國城,金遣完顏宗賢、劉祹護送梓宮,高居安護送皇太后。」同年八月,韋太后和劉祹到達臨安。劉祹問南宋官員:「岳飛以何罪而死?」南宋接伴官回答:「意欲謀叛,為部將所告,以此抵誅。」劉祹嘲諷道:「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飛,所至紀律甚嚴,秋毫無所犯。(劉邦)所謂『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為我擒』。如(岳)飛者,無亦江南之范增乎?!」

開禧二年(金泰和六年,儒略歷1206年),金章宗寫詔書招降吳曦時說:「且卿自視翼贊之功孰與岳飛?(岳)飛之威名戰功,暴于南北,一旦見忌,遂被叄夷之誅,可不畏哉!」(且你自己評價一下自身能否比得上岳飛?岳飛這樣的威名戰功,南宋北金之人全都知曉;結果有朝一日被宋廷猜忌,就被殺且連累親族,難道這還不可怕麼!)金國皇帝於此直接承認岳飛的戰力和威名。

其他

詩詞

如同很多中國古代的將領和政治家一樣,岳飛也以文才傳世。慷慨激昂,膾炙人口的《滿江紅》「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為全世界華人所熟知。

岳飛另有一首《小重山》,寫出了他一心憂國卻在朝中孤立無援的心境.

軍事、武術

除詩詞外,據說有岳武穆兵書,有岳家拳,岳家槍傳世。且被心意六合拳派尊為祖師。

書法

岳飛的書法也令人稱道,「還我河山」四個字氣勢磅礴,現為杭州岳廟匾額。

軼事

* 岳飛在宗澤軍中時顯示出對野戰的不同一般的愛好(岳飛也是南宋一朝唯一不怕和金國女真主力騎兵打野戰並勝之的武將),宗澤擔心他將來要吃虧:「爾勇智才藝,古良將不能過,然好野戰,非萬全計。」因而授岳飛以陣法。岳飛由此說出一句軍事名言:「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 岳飛在宗澤軍中保持對金兵不敗的記錄。在上書宋高宗而被黃潛善和汪伯彥開除軍籍后,岳飛投奔河北西路招撫司張所,張所曾問起:「聞汝從宗留守,勇冠軍,汝自料能敵人幾何?」岳飛以「上兵伐謀,次兵伐交」的道理答:「勇不足恃也,用兵在先定謀。謀者,勝負之機也,故為將之道,不患其無勇,而患其無謀。」張所的評論是:「公殆非行伍中人也!」

* 宋高宗曾感嘆:「天下未太平。」岳飛由此說出一句廣為流傳的話「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命,天下當太平」[181]。

* 岳飛家鄉湯陰淪陷,對金人有家仇國恨,心中所思以軍務為主總想收復黃河以北的故土(湯陰雖屬於今河南省,但歷史上一直在黃河以北),因此對女色不太感興趣。湯陰淪陷后,原配劉氏在戰亂中「兩經更嫁」,成為韓世忠前護軍中「一擁押之妻」。岳飛后又娶李娃為妻,維持一夫一妻,一直到被害。1134年夏,岳飛率軍攻取襄陽時,宋廷命令吳玠牽制陝西一帶的金軍,以免金軍增援襄陽。吳玠派一位屬官去鄂州的岳飛大營商洽軍務。岳飛宴請這位來使。這位使臣發現岳飛設宴別無姬妾、歌童、舞女之類作陪和勸酒,頗感驚訝,回蜀后便告訴了吳玠。吳玠大為吃驚,馬上以兩千貫錢的高價,在四川買了一位仕宦之家出身的美貌女子,派兩名使臣的妻子把她送到鄂州,獻給岳飛。岳飛為避嫌,把這個女子安置在一間空屋,隔著屏風問:「某家上下所衣紬布耳,所食齏面耳。女娘子若能如此同甘苦,乃可留,不然,不敢留。」結果此女被退回四川。

* 岳飛部將畢進,是宋孝宗時的名將畢再遇的父親。

* 岳飛軍中有孟安和其孫孟林,是南宋末年名將孟珙的四世祖和祖父。

紀念

下列各地建有紀念建築:

* 菜園鄉程崗村岳飛廟——河南湯陰城東15公里。
* 朱仙鎮岳飛廟——河南開封南20公里。
* 杭州岳王廟——浙江杭州西湖棲霞嶺南麓,也是岳飛的墓地。在文化大革命中,它被紅衛兵搗毀,因為岳飛是「地主階級代表人物」。1980年代以後被修復。
* 武漢武昌黃鶴樓後有岳飛塑像、石碑,紀念岳飛鎮守武昌。
* 台灣台北市林森公園內,設有岳飛銅像紀念之。
* 台灣嘉義市林森東、西路與忠孝路口,設有岳飛銅像。
* 台灣宜蘭縣宜蘭市城隍街,建有岳廟碧霞宮。

有關岳飛的文化作品

小說:說岳全傳

評書:岳飛傳評書 劉蘭芳

詞:岳飛之少年時代

漫畫:岳家軍

電視:

* 南宋皇朝:網上流傳說此劇中嶽飛被描寫成為一個私心的小人,以迎合大陸目前的歷史修正主義。但是至今沒有進行拍攝。

電影:

* 少年岳飛

遊戲:

* 岳飛全傳

岳飛充滿傳奇色彩的悲劇故事成為後世文學作品的重要素材,也是元代到清代,甚至辛亥革命時漢族反抗異族政權的民族主義鬥爭的精神旗幟。

孝道

在所有的故事中,岳飛被同時描繪為一個文武雙全的完美軍人與恪守儒家道德規範的模範。這些故事有的強調他與生具來的民族主義精神,如(岳母刺字),其母通過在他的背上刺「盡忠報國」四個字,讓他銘記國仇家恨。這個民間杜撰的故事也體現了他的「孝道」,在「家國同構」的中國古代社會有特殊寓意。

軍事

有的故事強調他的軍事天才,在《岳家軍》等民間文學作品中,岳家軍餓死不搶糧,凍死不拆屋,令行禁止,甚至讓敵人也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感嘆。他出師百戰百勝,朱仙鎮大捷,將金兵打得一敗塗地。幾乎所有的作品都著重描繪了他的個人悲劇,並把它和民族命運相聯繫。

政治

這些描寫的共同範式如下:在戰局順利,本可直搗金國黃龍府的情況下,岳飛被南宋皇帝趙構十二道金牌招回,又被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這些描寫體現了中國社會不自覺的「泛道德化」傾向,即用道德標準評價政治事件,把政治矛盾描繪為政治人物「忠」,「奸」的道德衝突。

值得一提的是,岳飛被誣陷至死而寧死不反,體現了儒家的忠君之道,也同時為這些作品所肯定。在明代話本《黃龍府》中,作者採取了反歷史主義的立場,將歷史改寫為岳飛打敗金朝軍隊,「直搗黃龍」。關於冤屈與忠誠的類似的命題也可以在《水滸傳》這樣的作品中被發現。

岳飛《滿江紅》的思考

岳飛《滿江紅》的思考

岳武穆王【一一○三至一一四一】即南宋岳元帥,名飛,字鵬舉,

宋相州(今河南省)湯陰人。少負氣節,家貧力學,尤好左氏春秋、孫吳兵法等書,生有神力學射於周同老師盡傳其術,能左右開弓而百發百中。二十一歲從軍為宗澤部下,於開德及曹州等戰,屢建戰功,宗澤愛其有大將之風,因教以陣圖,他卻應之曰:『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宗澤更重其才器。

河南大平原霪雨纏綿,大戰過後,暫時呈現了一片沉寂。這些年,

兵荒馬亂,老百姓四方流徙,田園寥落,往往數十里不見人煙。但自從岳家軍到達,屢勝金兵,且在朱仙鎮大捷以後,老百姓們又突然出現,競獻羊酒到軍前慰勞。真所謂「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那種熱烈的情緒,使岳家軍上自統帥,下至士卒,無不感動得流下淚來。

這使岳飛更加深了攻取汴京,渡河北上的雄心。他幾番上表臨安,要求命韓世忠,張俊這兩支軍隊,往淮東、淮西分別北上,以牽制金兵;同時催取軍需,以支持龐大的消耗。但是所得到的回答,祇是些無補實際的空言安慰。最後,忽然奉到退兵的詔書。

岳飛是剛強的,他還想據理力爭,要求執行他的北上軍略。可是當聽到韓、張兩軍不但不進,反而分別後退時,他不禁戰慄了。岳家軍成了深入的孤軍,隨時有腹背受敵,被金兵圍殲的可能。他召集諸將,把戰場的形勢分析給他們聽。帳下是一片悲憤的沉默,漸漸有人在啜泣。天昏地暗,前途茫茫,岳飛的心頭和鉛一樣沉重,他突然拍案高呼:「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

岳飛被宋高宗十二道金牌招回,連夜在大理寺受審。再萬民請命之下,其悲壯而豪邁的說道:「岳飛有生之日,皆是報國之年。--諸君聽我說,好好回家,各安生理。或戰或和,朝廷自有處置。岳飛但等這一案照對完畢,便向官家請纓,誓必驅盡金虜,還我河山--。」

王氏又斟上一盃酒,那是會稽郡進貢的女兒香。秦檜細辨著酒

味,幾乎要想做詩,而終於沒有,因為嚴重的局面需要他下決斷。他從東窗的氣孔裏望出去,大雪如綿,滿湖銀粧,那光景又與月夜不同。遠處吹奏著幽幽的洞簫。然那調子激昂悲壯,就如關西大漢的鐵板銅琶;接著有跌宕的聲音唱道: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餘韻悠揚,久久未歇。秦檜愕然道:「這一闋『滿江紅』填得很好,音韻鏗鏘,辭意悲壯;不想本朝倒有這麼一位大手筆!」

王氏道:「相公原來不知道,這闋詞是岳飛的舊作。聽我兄弟說,如今勾欄中都時興唱這支曲子呢!」

筆者認為《滿江紅》詞中的〝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因為賀蘭山位於寧夏省東南,屆時應為夏所據息之地,而夏所據包括寧夏、陜西、甘肅等省籍。

夏是在宋理宗寶慶三年為蒙古成吉思汗所滅。岳飛爭戰的十數年皆與金兵交戰(女真族)。而此時岳飛已被處死。

賀蘭山為明代抗戰之的口號,以驅除元兵,蒙古之發源地一帶。故論此詞背景應非岳飛宋朝的作品,筆者認為應是明代時期的作品。

再看『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筆者以為此句應有反應為徽宗與欽宗的靖康之恥,臣子恨應為訴岳飛被秦檜含冤而亡的寫照!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猶記岳飛是破金兵,金兵為女真族,而岳飛爭戰十數年,遺憾在廬山之末,被秦檜上謀宋高宗以十二面金牌,加以叛亂之罪,史稱『莫須有』的罪名。猶記得此時,蒙古兵並未成型,而至成吉思汗滅夏時,此時的岳飛早已作仙去了!理應是視而不見吧!此時期應該是反元革命的時期,才有如何壯懷明確的用詞!

尤其此句『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中,〝待從頭〞此用語頗為令人玩味的,再到〝收拾舊山河〞不是更為明確嘛!終以一句〝朝天闕〞萬般沉重用一詞!

我們再看到岳飛所言:「岳飛但等這一案照對完畢,便向官家請纓,誓必驅盡金虜,還我河山--。」應感另一首滿江紅吧!

更可從秦檜之語,王氏又言耳聞兄弟所言,筆者以為此詞令應後世為紀念岳飛功績所添加的美話吧!如此才能提高岳飛的英雄色彩。只可惜其用詞沒有考慮完整,也沒有與歷史有相符合的相關背景,是讓人質疑的地方。

故筆者以為,這首《滿江紅》是否為岳飛所作,值得我們一再思考!筆者之淺見以為此詞令,應該好好思考一下是否為岳飛所作,不是的話也該還給故人一個公道!



再欣賞岳飛另一首《滿江紅》:

遙望中原,叢煙外,許多城郭。

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

萬歲山前珠翠繞,蓬萊殿裏笙歌作。

到如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民安在?填溝壑,兵安在,膏鋒鍔!

嘆江山依舊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卻歸來,再續漢陽遊,騎黃鶴。

『民安在?填溝壑,兵安在,膏鋒鍔!』是烽火連天的宋金交戰,所痛心疾首的感受,『嘆江山依舊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這不就是岳飛所言:「岳飛但等這一案照對完畢,便向官家請纓,誓必驅盡金虜,還我河山--。」

『卻歸來,再續漢陽遊,騎黃鶴。』這應該是岳飛想收拾舊地的另一種感概吧。

兩者之間也不難分辨其豪情壯志與感傷落寞,若真仔細端詳、感受,筆者直覺岳飛當時作出應不是此等豪邁不羈、胸懷壯志,而預知未來的傲骨凌霄的雄心吧!而此詞令卻無庸置疑,不論背景、措詞、地方都與岳飛當年情形如出一轍。

宋真宗

宋真宗趙恆(968年-1022年),原名趙德昌,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他是宋太宗的第三個兒子,登基前曾被封為韓王、襄王和壽王,997年以太子繼位。宋真宗統治時期治理有方,北宋的統治日益堅固,國家管理日益完善,北宋比較強盛。


生平

景德元年(1004年),遼國入侵宋,宋朝大多數大臣建議不抵抗,以宰相寇准為首的少數人極力主張抵抗,最後他們說服宋真宗御駕親征,勉強北上,雙方在澶淵(今河南濮陽附近)相交,宋勝。真宗決定就此罷兵,以每年向遼納白銀十萬両、絹二十萬匹來換取與遼之間的和平,定澶淵之盟。這是宋朝向番邦納貢換取和平的開始。

宋真宗統治後期以王欽若和丁謂為宰相,信奉道教和佛教,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稱受天書,封泰山、祀汾陽,修建了玉清昭應宮,以及許多寺廟,導致社會矛盾激化。

宋真宗也是詩人,他比較著名的詩有《勵學篇》、《勸學詩》等。

1022年,宋真宗病逝于忭京宮中延慶殿,死後葬于永定陵。

家庭



1. 章懷皇后潘氏
2. 章穆皇后郭氏
3. 章獻明肅皇后劉娥
4. 章懿皇后李氏
5. 章惠皇后楊氏
6. 昭靜貴妃沈氏

子女



1. 溫王趙褆,早亡
2. 悼獻太子趙祐,母皇后郭氏
3. 昌王趙祇,早亡
4. 信王趙祉
5. 欽王趙祈,早亡
6. 仁宗趙禎,生母宮人李氏,養母皇后劉娥、淑妃楊氏



1. 惠國公主,早亡
2. 升國大長公主,初入道,號清虛靈照大師。母才人李氏

宋徽宗

宋徽宗趙佶(1082年10月-1135年6月11日[1]),宋神宗十一子,是中國宋朝第八位皇帝,也同時具有相當高的藝術造詣。他兄長宋哲宗 無子,死後傳位於他,在位25年(1100年—1125年)。他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書」,另外,他在書畫上署名簽字是一個類似拉長了的 「天」字,據說象徵「天下一人」。

生平

趙佶于在位期間,過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採辦「花石綱」,搜集奇花異石運到汴京修建園林宮殿,崇信道教,自稱「道君皇帝」,任用貪官宦官橫徵暴斂,激起各地農民起義。其中以新黨蔡京任丞相與宦官童貫為將軍所引致的問題最嚴重。金天會三年(1125年)十月,金太宗遣諳班勃極烈完顏斜也、完顏宗望、乙室勃極烈完顏宗翰分兩路南下入侵,無法應付時,急忙傳位給他兒子宋欽宗去對付,自己則當「太上皇」,但終於無法挽回局勢,天會四年(1126年)八月,金太宗再次命東、西兩路軍大舉南下,兵部尚書孫傅把希望放在道士郭京身上,妄以「六甲法」破敵,但神兵大敗,金兵分四路乘機攻入城內,金軍攻佔了汴京。宋欽宗遣使臣何㮚到金營請和,宗翰、宗望二帥不允。

靖康二年(天會五年,1127年)二月,金太宗下詔廢徽、欽二帝,貶為庶人,北宋滅亡(960年—1127年),二帝被俘北上,四月七日,曹才人如廁時,被金兵姦淫。八日,一些宮女到金兵帳中避雨時被金兵姦淫,死者甚多。徽宗卻無可奈何,途中食物匱乏,風雨又起,餓殍遍地。七月二十日,二帝遷到中京(今北京),父子抱頭痛哭。天會六年(1128年)八月二十一日抵達金上京會寧府。二十四日,二帝及男女宋俘均坦胸赤背,身披羊皮,跪拜太祖廟,行「牽羊禮」,在乾元殿拜謁金太宗。吳乞買封宋徽宗為昏德公,欽宗為重昏侯,十月二十六日,二帝遷往韓州(遼寧省昌圖八面城)。在韓州,金人將城內女真住戶全部遷出,只供二帝等二千余宋俘居住。據《宋俘記》載:「給田四十五頃,種蒔自給。」據《南征錄彙》說這還是金國二太子完顏宗望格外開恩,要求性格陰鷙的完顏宗翰等不可像虐待遼天祚帝那樣對待宋廢帝。

天會八年(1130年)七月,又將二帝遷到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城北舊古城)軟禁。到達五國城時,隨行男女僅140餘人。流放期間徽宗仍雅好寫詩,讀唐代李泌傳,感觸頗深。五年後,天會十三年(紹興五年,1135年)四月,病死於五國城[4]。照當地習俗火葬[5]。

天眷三年(1140年),金主戰派完顏宗弼(兀朮)率領金國軍隊南侵,先在開封正南(偏東)的順昌敗于劉錡所部的「八字軍」,再於開封西南的郾城和穎昌,在金國女真精銳部隊所拿手的騎兵對陣中兩次敗于岳飛的岳家軍,只在開封東南面的淮西亳州、宿州一帶戰勝了宋軍中最弱的張俊一軍,在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岳家軍前,金軍已被壓縮到開封東部和北部。完顏宗弼開始轉向接受議和。

皇統元年(1141年) 二月,金熙宗為改善與南宋的關係,將死去的徽宗追封為天水郡王,將欽宗封為天水郡公。第一提高了級別,原來封徽宗為二品昏德公,追封為王升為一品,原封欽宗為三品重昏侯,現封為公升為二品。第二是去掉了原封號中的污侮含義。第三是以趙姓天水族望之郡作為封號,以示尊重[6]。同時南宋朝廷解除了岳飛、韓世忠、劉錡、楊沂中等大將的兵權,為《紹興和議》做好了準備。十一月間,宋、金為《紹興和議》達成書面協議。十二月末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南宋朝廷殺岳飛,據《宋史》載是為了滿足完顏宗弼議和所設前提。紹興十二年(1142年)三月,宋金《紹興和議》徹底完成所有手續。夏四月丁卯(1142年5月1日),高宗生母韋賢妃同徽宗棺槨歸宋。同年八月十餘輛牛車到達臨安,十月,南宋將徽宗暫葬于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名曰永固陵。

評價

章惇:「端王輕佻,不可君天下。」

《宋史》:「跡徽宗失國之由,非若晉惠之愚、孫皓之暴,亦非有曹、馬之篡奪,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諛。於是蔡京以獧薄巧佞之資,濟其驕奢淫佚之志。溺信虛無,崇飾遊觀,困竭民力。君臣逸豫,相為誕謾,怠棄國政,日行無稽。及童貫用事,又佳兵勤遠,稔禍速亂。他日國破身辱,遂與石晉重貴同科,豈得諉諸數哉?昔西周新造之邦,召公猶告武王以不作無益害有益,不貴異物賤用物,況宣、政之為宋,承熙、豐、紹聖椓喪之餘,而徽宗又躬蹈二事之弊乎?自古人君玩物而喪志,縱欲而敗度,鮮不亡者,徽宗甚焉,故特著以為戒。」

元代脫脫撰《宋史》的《徽宗記》,不由擲筆嘆曰:「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

趙佶酷愛藝術,在位時將畫家的地位提到在中國歷史上最高的位置,成立翰林書畫院,即當時的宮廷畫院。以畫作為科舉陞官的一種考試方法,每年以詩詞做題目曾刺激出許多新的創意佳話。如題目為「山中藏古寺」,許多人畫深山寺院飛檐,但得第一名的沒有畫任何房屋,只畫了一個和尚在山溪挑水;另題為「踏花歸去馬蹄香」,得第一名的沒有畫任何花卉,只畫了一人騎馬,有蝴蝶飛繞馬蹄間,凡此等等。[10]這些都極大地刺激了中國畫意境的發展。

他對自然觀察入微,曾寫到:「孔雀登高,必先舉左腿」等有關繪畫的理論文章。廣泛搜集歷代文物,令下屬編輯《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錄》等著名美術史書籍。對研究美術史有相當大的貢獻。

趙佶還喜愛在自己喜歡的書畫上題詩作跋,後人把這種畫叫「御題畫」。由於許多畫上並沒有留下作者的名字,他本人又擅長會畫。對鑒別這些畫是否是趙佶的作品有不小的難度。有一觀點確定他的真跡有《柳鴨圖》《池塘晚秋圖》《竹禽圖》《四禽圖》等,而《芙蓉錦雞圖》《臘梅山禽圖》是御題畫。

家族列表

* 父親:宋神宗
* 母親:欽慈皇后陳氏

妻妾

1. 顯恭皇后王氏
2. 顯肅皇后鄭氏
3. 懿肅貴妃王氏
4. 賢妃韋氏
5. 貴妃喬氏
6. 貴妃劉氏
7. 貴妃劉氏
8. 妃崔氏
9. 淑儀金弄玉
10. 淑容裴氏(名月裏嫦娥)
11. 淑容陳嬌子
12. 充儀申觀音
13. 充儀左寶琴
14. 充容劉氏(名新劉娘)
15. 充容秦懷珊
16. 充媛席珠珠,初封美人
17. 充媛奚巧芳
18. 貴儀金秋月
19. 貴儀朱桂林
20. 昭儀朱素輝
21. 昭容李珠媛
22. 昭容王三寶奴
23. 昭媛鄭媚娘
24. 修儀陸嬌奴
25. 修儀蔣敬身
26. 修容黃寶琴
27. 修容毛朱英
28. 修媛陳大和
29. 順儀曹柔
30. 順容徐散花
31. 順容周鏡秋
32. 婉儀林月姊
33. 婉容王月宮
34. 婉容任金奴
35. 婉容閻寶瑟

據《開封府狀》統計,靖康之難時,徽宗有封號的妃嬪及女官共143人,無封號的宮女多達504人。

兒子

宋徽宗有共生有32子,其中有25位能活到成年。

* 長子---趙桓,宋欽宗,北宋末代皇帝,母顯恭皇后王氏
* 次子---趙檉,早殤,封袞王
* 三子---趙楷,封鄆王,母懿肅貴妃王氏
* 四子---趙楫,早殤,封荊王
* 五子---趙樞,封肅王
* 六子---趙杞,封景王
* 七子---趙栩,封濟王
* 八子---趙棫,封益王,母貴妃劉氏
* 九子---趙構,封康王,即宋高宗,南宋創建者
* 十子---趙材,早殤,封邠王
* 十一子---趙模,封祁王,母貴妃劉氏
* 十二子---趙植,封莘王,母懿肅貴妃王氏
* 十三子---趙樸,封儀王
* 十四子---趙棣,封徐王
* 十五子---趙㮙,封沂王
* 十六子---趙栱,早殤,封鄆王
* 十七子---趙栻,封和王
* 十八子---趙榛,封信王,母貴妃劉氏
* 十九子---趙椿,早殤,封漢王
* 二十子---趙屋,封安康郡王
* 二十一子---趙楗,封廣平郡王
* 二十二子---趙機,早殤,封陳國公,母懿肅貴妃王氏
* 二十三子---趙梃,封相國公
* 二十四子---趙樾,封瀛國公
* 二十五子---趙柍,封建安郡王,母貴妃劉氏
* 二十六子---趙椅,封嘉國公,母貴妃劉氏
* 二十七子---趙棟,封溫國公
* 二十八子---趙楒,封英國公,母貴妃劉氏
* 二十九子---趙桐,封儀國公
* 三十子---趙柄,封昌國公
* 三十一子---趙樅,封潤國公
* 三十二子---趙相,封韓國公

女兒

政和三年,公主改稱為帝姬。 宋徽宗還有34女(見《宋史》和《靖康稗史箋證》中《開封府狀》《宋俘記》《呻吟語》《青宮譯語》等):

1. 嘉德帝姬趙玉盤:建中靖國元年六月,封德慶公主。改封嘉福,尋改號帝姬,再封嘉德。靖康之變時28歲,初嫁左衛將軍曾夤,靖康之變后,為金宋王完顏宗磐妾,完顏宗磐被金熙宗誅殺后,嘉德帝姬沒入宮中侍金熙宗,死於天眷三年十二月,后追封夫人。
2. 榮德帝姬趙金奴:母顯恭皇后王氏。初封永慶公主,改封榮福。尋改號帝姬,再封榮德。靖康之變時25歲,初嫁左衛將軍曹晟。靖康之變后,為金完顏昌之妾,完顏昌為金熙宗誅殺后,榮德帝姬入宮中侍金熙宗。
3. 安德帝姬趙金羅:初封淑慶公主,改封安福。尋改號帝姬,再封安德。靖康之變時22歲,初嫁宋左衛將軍邦光,1127年靖康之變後為金之都統完顏闍母所占,于同年十月二十六日即被折磨死於完顏闍母寨。
4. 茂德帝姬趙福金:初封延慶公主,改封康福。尋改號帝姬,再封茂德。靖康之變時22歲,初嫁宣和殿待制蔡鞗,茂德帝姬容貌最美,因而為金人指名索要,為第一批送入金營者。茂德帝姬先為金二皇子完顏宗望所占,后完顏宗望死,又為完顏希尹所占。第二年,即天會六年八月即被折磨死於完顏希尹寨。
5. 成德帝姬趙瑚兒:靖康之變時18歲,初嫁向子房,入金后入洗衣院[11]。此後未見其出洗衣院之記載。
6. 洵德帝姬趙富金:靖康之變時18歲,初嫁田丕,靖康之變后,為金珍珠大王完顏設也馬之妾,設也馬即國相完顏宗翰之子。
7. 顯德帝姬趙巧雲:靖康之變時17歲,初嫁劉文彥,入金后入洗衣院。此後未見其出洗衣院之記載。
8. 順德帝姬趙纓絡:母懿肅貴妃王氏。靖康之變時17歲,初嫁向子扆,靖康之變后,為完顏宗翰所占,后離開完顏宗翰寨去五國城,為金東路都統習古國王按打曷所拘,很快死於按打曷寨中[12]。《宋史》言其改嫁習古國王,這不一定。看金人之行為,則習古王強佔順德帝姬恐難免,但是應該未嫁。
9. 儀福帝姬趙圓珠:靖康之變時17歲,未嫁,靖康之變后,為四皇子完顏宗弼所占。
10. 柔福帝姬趙多富:又名嬛嬛,母懿肅貴妃王氏。靖康之變時17歲,未嫁,靖康之變后先為完顏宗望所得,北上時又為蓋天大王完顏宗賢所占,間且為千戶國祿所占,入金后,為金太宗吳乞買所占,旬入洗衣院,后又為完顏宗賢帶歸,最後完顏宗賢將其嫁於徐還。 1130年逃回宋。1142年被宋高宗趙構生母韋氏指為假冒被趙構誅殺。但《隨園隨筆》和《竊憤續錄》認為韋氏在金國也歸蓋天大王完顔宗賢,正好和柔福帝姬共事一夫,回宋后為名聲計殺柔福帝姬以滅口。
11. 保福帝姬趙仙郎:靖康之變時16歲,未嫁,靖康之變后,同年三月七日被折磨死於劉家寺。
12. 仁福帝姬趙香雲:靖康之變時16歲,未嫁,靖康之變后,同年二月二十五日被折磨死於劉家寺。
13. 惠福帝姬趙珠珠:靖康之變時16歲,未嫁,靖康之變后,為寶山大王完顏斜保妾(斜保為完顏宗翰之子,完顏設也馬之弟)。
14. 永福帝姬趙佛保:靖康之變時16歲,未嫁,入金后入洗衣院。此後未見其出洗衣院之記載。
15. 賢福帝姬趙金兒:靖康之變時16歲,未嫁,靖康之變后,同年二月二十八日被折磨死於劉家寺。
16. 寧福帝姬趙串珠:靖康之變時14歲,未嫁,靖康之變后,為兗王完顏宗雋之妾,完顏宗雋被金熙宗誅殺后,寧福帝姬入宮中侍金熙宗。
17. 和福帝姬趙金珠:母貴妃劉氏。靖康之變時12歲,入金時候尚幼,入金入洗衣院居住,后未見其出洗衣院之記錄。
18. 令福帝姬趙金印:靖康之變時10歲,入金時候尚幼,入金入洗衣院居住,長大后入金宮侍金熙宗。
19. 華福帝姬趙賽月:靖康之變時9歲,入金時候尚幼,入金入洗衣院居住,長大后入金宮侍金熙宗。
20. 慶福帝姬趙金姑:靖康之變時7歲,入金時候尚幼,入金入洗衣院居住,長大后入金宮侍金熙宗。
21. 純福帝姬趙金鈴:靖康之變時4歲,入金時候尚幼,入金入洗衣院居住,長大后先為完顏設也馬之妾,后被遣嫁王成棣(即《青宮譯語》之作者)。

以下排名不明:

* 順淑帝姬:政和三年前死於宋。 初封順慶公主。薨,追封益國。及改帝姬號,追封順淑。
* 壽淑帝姬:政和三年前逝于宋。初封壽慶公主。薨,追封豫國。及改帝姬號,追封壽淑。
* 惠淑帝姬:政和三年前逝于宋。母懿肅貴妃王氏。
* 安淑帝姬:政和三年前逝于宋。初封安慶公主,改封隆福。薨,追封蜀國。及改帝姬號,追封安淑。
* 崇德帝姬:宣和二年薨于宋。初封和慶公主,改封崇福。尋改帝姬號。下嫁左衛將軍曹湜。再封崇德。
* 康淑帝姬:政和三年前逝于宋。母懿肅貴妃王氏。
* 榮淑帝姬:政和三年前逝于宋。
* 保淑帝姬:政和三年前逝于宋。
* 悼穆帝姬趙金仙:初封徽福公主,政和三年改帝姬,靖康之前薨逝于宋,追封悼穆(感覺象是諡號)。即《開封府狀》之徵福帝姬,「徵」字或恐為「徽」字之誤,亦或相反。
* 熙福帝姬:《宋史》上為「熙淑帝姬」,《宋史》記載:初封熙福公主,及其薨逝,改帝姬,追封熙淑。這可能是《開封府狀》上記載其為「熙福帝姬」的原因。政和三年前逝于宋。
* 敦福帝姬趙三金:政和三年前逝于宋。遍查《宋史》,帝姬無敦福者,政和三年前,公主亦無封敦福者,因此疑敦福帝姬即《宋史》上之「敦淑帝姬」,又《宋史》記載其初封壽福公主。因此疑《開封府狀》上之壽福帝姬和敦福帝姬乃同一人。
* 申福帝姬:政和三年之後薨逝于宋。
* 恭福帝姬趙小金:靖康之變時才一歲,未北遷。

另以下2位是34位中的別號。

* 崇國公主,母顯恭皇后王氏
* 沖懿帝姬,母懿肅貴妃王氏

據《靖康稗史箋證》記載,徽宗入五國城後,又生六子八女,全部子女共八十人,可謂歷代皇帝之最。

朋黨論-歐陽修

朋黨論    歐陽修

  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 ;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裡也。

  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祿也,所貪者財貨也;當其同 利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返相賊害,雖其兄弟 親戚,不能相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形者 忠義,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知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此君 子之朋也。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堯之時,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為一朋,君子八元、八愷十六人為一朋。舜佐堯,退四 凶小人之朋,而進元、愷君子之朋,堯之天下大治。及舜自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 十二人,並立於朝,更相稱美,更相推讓,凡二十二人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書》曰:「紂有臣億萬,惟億萬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紂之時,億萬人各異心,可 謂不為朋矣,然紂以亡國。周武王之臣三千人為一大朋,而周用以興。後漢獻帝時,盡取天 下名士囚禁之,目為黨人;及黃巾賊起,漢室大亂,後方悔悟,盡解黨人而釋之,然已無救 矣。唐之晚年,漸起朋黨之論。及昭宗時,盡殺朝之名士,咸投之黃河,曰:「此輩清流, 可投濁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為朋,莫如紂;能禁絕善人為朋,莫如漢獻帝;能誅戮清 流之朋,莫如唐昭宗後世;然皆亂亡其國。更相稱美、推讓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 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後世不誚舜為二十二朋黨所欺,而稱舜為聰明之聖者,以能辨君子 與小人也。周武之世,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一朋。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 興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   嗟乎!治亂興亡之跡,為人君者可以鑒矣。

嚴先生祠堂記

嚴先生祠堂記    范仲淹

  先生,漢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龍,得聖人之時,臣妾億兆 ,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節高之。既而動星象,歸工湖,得聖人之清。泥塗軒冕,天下孰加 焉?惟光武以禮下之。   在〈蠱〉之上九,眾方有為,而獨「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 九,陽德方亨,而能「以貴下賤,大得民也」,光武以之。蓋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 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豈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貪夫廉, 懦夫立,是大有功於名教也。   仲淹來守是邦,始構堂而奠焉,乃復為其後者四家,以奉祠事。又從而歌曰︰「雲山蒼 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王安石變法

蘇氏兄弟在神宗熙宁二年(一O 六九)到達京師。從那年起,中國則在政潮洶涌中卷入新社會的實驗里,而此一政治波浪所引起的沖擊震蕩不絕,直到宋朝滅亡而后已。這是中國最后一次的國家資 本主義的實驗,絕不是第一次。在中國四千年的歷史上,有四次變法,結果都歸于慘敗。最成功的一次是法家商鞅的法西斯极權主義,因為商鞅的學說由秦始皇—— 万里長城的筑造人,認真的實行出來。這個早期法西斯學說有二大特色,一為崇武,一為重農,但是這兩項仍是合而為一的,因為商鞅堅信有勤苦之農民乃有勇武之 精兵,中產階級的商人貿易者,應當力予制壓。但是,盡人皆知,那個威力強大的軍事組織,依照此一學說已經建立,隨后發展起來,且已使秦朝的專政之君統一了 全中國,正當這樣的政治學說要應用于全中國之時,一個龐大無比的帝國,真是出人意料,竟在數年之內崩潰了。

  另外有兩次激進的改革,一次是漢武帝時,一次是在王莽當政時。第一次是按照桑弘羊的國家資本財政論,雖然戰爭綿延,國庫賴以增富,但是終以几 乎招致叛亂而廢止。第二次則因王莽被推翻而新政亦成泡影。所以,如今王安石變法成為第四次失敗,固不足為奇。但是在此四次新的實驗之中,每一次都是由一個 具有創新力的思想家的觀點出發,其人宁愿把過去全予屏棄,憑其信念与決心,全力以赴。王安石對商鞅极為欽佩,曾經寫過一首詩吁請大家對他當有正确的了解, 此一事頗具重要意味。同時,我們必須注意,凡有极權主義提出來,不論古時或現代,基本上的呼聲, 都是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在歷史上,多少政治上的罪惡都是假借“人民”的名義而犯下的,現代的讀者自然不難明白。

  王安石是個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尋常。學生時代很勤勉,除去語言學极糟糕之外,還算得上是個好學者,當然是宋朝一個主要的詩人。不幸的是,徒 有基督救世之心,而無圓通机智處人治事之術,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与天下人無可以相處。毫無疑問,他又是一個不實際的理想主義者。倘若我們說理想主義者 是指的不注意自己的飲食和儀表的人,王安石正好就是這等人。王安石的衣裳肮髒,須發紛亂,儀表邋遢,他是以此等惡習為眾所周知的。蘇洵在《辯奸論》那篇文 章里刻畫王安石說:“衣臣虜之衣,食犬憊之食。”又說他“囚首喪面而談詩書。”王安石是否喜歡以這樣特點异乎常人,我們無從知道,但是一個人把精力完全傾 注在內在的思想上,自然會忽略了他的外表,這話倒不難相信。有一個故事流傳下來,說他從來不換他的長袍。一天,几個朋友同他到一個寺院里的澡堂會。在他由 浴池出來之前,朋友們特意偷偷的留在外頭一件干淨的長袍,用以測驗他是否知道衣裳已經被換了。王安石洗完出來,把那件新袍子穿上,朋友動了手腳,他完全不 知道。不管怎么樣,他總是身上穿了件衣裳就行了。

  又有一天,朋友們告訴王安石的胖太太,說她丈夫愛吃鹿肉絲。

  胖太太大感意外,她說:“我不相信。他向來不注意吃什么。他怎么會突然愛吃鹿肉絲了呢?你們怎么會這樣想?”

  大家說:“在吃飯時他不吃別的盤子里的菜,只把那盤鹿肉絲吃光了,所以我們才知道。”

  太太問:“你們把鹿肉絲擺在了什么地方?”

  大家說:“擺在他正前面。”

  太太明白了,向眾人說:“我告訴你們。明天你們把別的菜擺在他前面,看會怎么樣?”

  朋友們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調換了,把鹿肉絲放得离他最遠,大家留意他吃什么。王安石開始吃靠近他的菜,桌子上照常擺了鹿肉,他竟然完全不知道。

  還有一個故事說王安石在揚州太守幕府時,他徹夜讀書。那時的太守是韓琦,他后來做了宰相。王安石總是苦讀通宵,天將黎明之時才在椅子中打盹。等睡醒時,已然晚了,來不及洗臉梳頭發,便連忙跑到辦公室上班。韓琦一看他那副樣子,以為他徹夜縱情聲色,就向他勸導几句。

  韓琦說:“老弟,我勸你趁著年輕,多用功念點儿書吧。”

  王安石立在那儿未做分辯。在去職之時,他告訴朋友說韓琦不賞識他。后來,王安石的學者名气日大,韓琦對他的看法也有了改變,也愿把他看做自己 的屬下,王安石卻很惱怒。事情赶巧是,王安石在京師接受朝廷一項高位那一年,正好韓琦罷相。王安石記日記甚勤,竟寫了七十巨冊,他曾有這樣批評韓琦的話: “韓琦別無長處,惟面目姣好耳。”

  但是王安石這個怪人,除去邋遢的外表之外,尚有不止此者。在他得勢之前大約二十年之中,他之所以使人談論者,是他屢次謝絕朝廷的提升。這倒很 難相信他之如此是純系沽名釣譽之意,因為從他二十一歲考中進士,到他四十六歲得勢——那是他壯年最活躍的時期,共二十五年——他一直謝絕任命,宁愿在一個 偏遠的省份當一小吏。那是仁宗在位之時,國家太平,才俊之士咸薈萃于京都。王安石越謝絕朝廷授予高位之意,他的聲譽越高。最后,朝廷上的官員皆急欲一睹此 人的真面目。此時因為他除去以文章出名之外,他位居太守,治績斐然,行政才干之优,堪稱能吏。他建堤筑堰,改革學校,創農民貸款法,把他的新社會理想,實 施了數項。政績确實不錯,也深得百姓愛戴。他對入朝為官的弓誘一直視若無睹,直到仁宗嘉佑五年(一0六0),朝廷任命他為三司度支判官,他才來到京師。很 顯然的是,此人的興趣是在經濟財政方面,只有在這方面他才會對國家有最大的貢獻。后來他母親去世,他必須辭官守喪;但是甚至于守喪期滿,他又被召入朝之 時,他又謝絕在京為官,宁愿留在金陵。

  他這一段自己韜光養晦歷程,頗難了解,因為此人一定深信一旦時机到來,他必可為國家做大事。若說他壯年這段時期已經建立了他政治生涯的基礎, 是合乎情理的說法。也許當時朝廷名臣重儒之間的競爭,他覺得不能胜任,因為那時朝中有年高德助學識淵博的文臣,如范仲淹、司馬光、歐陽修、曾公亮等人,這 些人都會對銳意的改革側目而視,都深得人望,足以使抱有新見解的后起之輩無從發展。王安石是在坐以待時。但是,從心理上看,恐怕另有一個理由。王安石那樣 气質的人,不管身居何處,總愿自為首領,而在偏遠的外縣身為太守,仍不失小池塘中的大青蛙。他在京師擔任一項官職,那一段短短的時期,他曾和同僚爭吵不 和,使事事錯亂失常。他想變動成規,照自己的想法辦事。吳桂和張方平都記得与他為同僚或為屬下之時,遇事都极難与人合作。

  在仁宗嘉佑五年他來到京師時,時人都視之為奇才。他已經寫過些好詩文。他有創見,也善于言談。老一輩的名公巨卿如富弼和文彥博對他頗有好評, 甚至歐陽修也對他有好感。在他那古怪的儀表之下,暗藏著當時那些官員所不能窺測的才干和品格,他這個奇特之士就曾与那些大員周旋。在能看穿王安石的品格并 認為他將會成為國家一大害的寥寥數人之中,有蘇洵和他的老友張方平。張方平曾与王安石為同僚,共同監督地方考試,將他峻拒之后,便不再与他交往。他一定把 早年与王安石共事的經驗告訴過蘇洵。于是二人對王安石极為厭惡,更因為他穿著習慣的矯揉造作不近人情,而反感更深。歐陽修曾經把王安石介紹給蘇東坡的父 親,而王安石也愿意結識蘇氏父子,但是老蘇對他拒而不納。王安石母親去世時,在所有經邀請參加喪禮之人當中,只有蘇洵拒絕前往,并且寫了那篇著名的文章 《辯奸論》,這一篇成了后來歷代學生常讀的文章。

  在這篇文章里,蘇洵開頭儿就說了解人的性格很難,甚至聰明人也常會受騙。只有冷靜的觀察者才能看透人的性格而預知他將來的發展。他引證古代的 一個學者山巨源預言王衍的將來,那時王衍僅僅是聰穎秀逸的書生;還引證名將郭子儀預測盧杞的將來,后來盧杞對唐代的滅亡多少負有責任。盧杞為人陰險而富有 才干,但其容貌极丑。郭子儀在接見盧杞時,必須把歌女舞姬等斥退,恐婦女輩見其丑陋而受惊,或因一時嗤笑而開罪于他。但是蘇洵說,當時若不是有昏庸之主, 這兩個人還不足單獨有亡國的才干。現在一個具有王衍的陰險与丑陋,兼有盧杞的辯才的人出現了。“今有人,口誦孔老之言,身履夷齊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 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語,私立名字,以為顏淵孟阿复出,而陰賊險狠,与人异趣。”此人如一旦得勢,足以欺英明之王,為國家之大害。“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 烷,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愈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鏡。”蘇洵希望他的預言不應驗才 好,這樣他就可比為“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的名將了。但是他說:“使斯人而不用也,則吾言為過,而斯人有不遇之歎。孰知禍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將被其禍, 而吾獲知言之名,悲夫!”

  王安石的奇怪習慣,是否是矯揉造作,無法斷言;但每逢一個人對某一事做得過度,人總容易怀疑他是沽名釣譽。我們若是相信邵伯溫的記載,仁宗皇 帝也曾有此怀疑。一天大臣等蒙思寵召,盛開御宴。客人須在池塘中自己捕魚為食。在用膳之前,做成小球狀的魚餌,擺在桌子上金盤子里。王安石不喜歡釣魚,便 將金盤子里的魚餌吃光。第二天,皇帝對宰相說:“王安石為偽君子。人也許誤食一粒魚餌,總不會有人在心不在焉之下把那些魚餌吃完的。”由這個故事看來,可 見為什么仁宗不喜歡王安石了。在王安石的日記里,他對仁宗也挑剔得特別苛酷。由后來的發展看,蘇洵的話沒說錯。但是不知何故,在世界各國,怪人、狂想家、 精神分裂者,總是相信通通髒亂才是天才的標志,而最能使自己獲有千秋万歲名的辦法,就是拒絕正人君子般的裝束。還有一种怪想法,就是,肮髒污穢就表示輕視 物質環境,因此也就是精神崇高,于是合理的結論必然是:天堂者,惡臭熏人的天使集中處也。

  老蘇寫《辯奸論》時,蘇東坡說他和弟弟子由都認為責罵得太重。只有張方平完全贊同。可是,事過不久,蘇東坡的同代人就看到老蘇的所見太對了。那篇文章至今流傳,足以顯示蘇東坡老父的真知灼見。

  王安石接任三司判官不久,他就企圖試探一下自己的政治基礎。當時仁宗在位。他就上書論政,長達万言。在此万言書中,陳明他對改革財政的基本原 則,“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他說自宋開國以來,政府即感財力不足之苦,此皆因缺乏一良好之財政經濟政策。此等政策之所以未 為人所想到,只因為無偉大而有力者謀其事。他說當時有其權位者,卻無此大才。在全國之中,他亦不知何人具有此等才干足以出任斯職。他很巧妙的指出若從事基 本改革,必使之与古圣先生之道相聯系,要使庶民相信不背乎先王之道。他又說,在順乎古代傳統之時,切勿師先王之法,但僅師先王之意,政策無論如何不相同, 但皆以人民之利益為依歸。總之,那是一篇結构謹嚴文字老練的政論文章,論到政府的每一方面,財政、官制、教育,無不在內。

  倘若王安石打算試探他的政治基礎,他發現他的政治基礎還在松軟下陷。仁宗皇帝把他的万言之書看完,就置請高閣了。在隨后英宗皇帝短短的四年當 政之中,王安石又蒙思召,但是他仍然辭謝不就。歷史家往往舉出的理由是,因為仁宗無子,仁宗駕崩后,他曾奏請免立英宗為帝,因此他心中感覺不安之故。

  這時,英宗之子,將來要繼承帝位,現今正以王儲之身,居于京都,后來即位為神宗,王安石那時才因寵得勢。神宗為太子時,韓維為太子司文書事, 而韓維對王安石則极為佩服。韓維常對朝政表示意見,每逢太子贊同那些意見,韓維就說:“此非臣之意見,乃王安石之意見耳。”于是,太子對王安石漸漸器重, 希望將來他要借重王安石的政治大才。在英宗四年(一0 六七),神宗年二十歲,即帝位,立即任王安石為江宁知府,九月又將他擺登翰林之位。王安石与他的好友韓維不斷聯系,深信他的机會終于到來。他這次違背了以 前的老習慣,圣命一到,立即拜受了官職。但是延遲晉京,七個月后才成行。

  神宗皇帝說:“先王之時,王安石一向謝絕任命,不肯來京都。有人以為他冒失無禮,現在他仍然不來,稱病為藉口。是真有病在身?還是冀圖高位?”

  這一時期,朝中有兩位元老重臣,互相嫉恨:一為曾公亮,一為韓琦。韓琦在三朝繼續擔當宰相与樞密之職,已有權責太重之勢。曾公亮在企圖動搖韓 琦之時,希望拉王安石為有力的同党。他向皇帝力保王安石真有宰相之才具,皇帝應當對他的話信而不疑。另一方面,大臣吳桂深知王安石之為人,他警告皇帝說, 若使王安石得權,必致天下大亂。

  最后,在神宗熙宁元年(一0 六八),王安石已然深知皇帝對他的態度,乃自外地來京,奉召入朝,奉准“越級進言”,不受朝儀限制。

  皇帝問:“朝政當務之急為何?”

  王安石回奏道:“以決定政策為要。”

  皇帝又問:“卿以唐太宗為如何?”

  “陛下當以堯舜為法,固不僅唐太宗而已。堯舜之道行之亦甚易。后世儒臣并不真了解先王之道,認為堯舜之政,后世不可复見。”

  皇帝听了頗覺稱心,但謙謝道:“卿之所望于寡人者過奢,恐怕寡人無以符賢卿之望。”

  后來王安石得到一次單獨召見的机會,別的官員已全退去。那是王安石的千載良机。

  皇帝說: “坐下。 我要和你長談。”皇帝陛下開始問他為什么過去兩個明君(其中一個是唐太宗)一定要獲得賢臣為相以輔佐朝政。皇帝提出的兩個賢相之一并非別個,正是諸葛亮, 可以說是歷史上最賢能的宰相。王安石又使談話不离三千年前的堯舜之治這一題目。他說他愿談堯舜的賢相。他說諸葛亮在高人心目之中,無足多論。諸葛亮的政治 才干,也不過是按部就班,循序漸進,以達到一個明确的目標,此种做法決不适于像他這等急躁自信的財政經濟的鬼才。

  王安石接著說:“陛下如今御臨一個地大民多的國家。國家升平百年之久,全國才智之士如此之多,竟無賢德才智之臣佐陛下以為善政?其故恐在陛下無明确之政策与用人不專故耳。今日雖有非常之才,一如當年輔佐堯舜之賢臣,如受小人之阻撓,亦必棄職而罷。”

  皇帝道:“每朝皆有小人。即使堯舜時代,尚有惡跡昭彰的四凶。”

  王安石道:“誠如陛下所說,正因堯舜知道此四奸臣之劣跡而殺之,堯舜才能有其成就。倘若此四奸臣在朝不去,仍逞其陰謀而妒賢害能,賢良之臣亦必棄官而去。”

  神宗听了,頗為感動。他年方二十,像一般年輕人一樣,雄心万丈,极愿國富兵強。他為人善良而公正,圓臉盤,五官端正,和祖宗長像相似。宋朝的 皇帝,到神宗以后,才明白顯出了精力衰頹的樣子。王安石心想年輕皇帝對遠大可期的熱望,終于點燃起來。自從那次密談之后,神宗皇帝就決定不惜赴湯蹈火也要 完成王安石的變法計划,即便犧牲其他所有大臣也無不可——結果竟不幸而如此。不知為什么緣故,每逢賢德的老臣進諫反對王安石的新法之時,這位年輕皇帝的頭 腦中便浮現出那“四凶”的影子來。

  在神宗熙宁六年(一0 六九)蘇氏兄弟回到京師之時,王安石被任為參知政事(副宰相)。隨后兩年之中,但見穩重的老臣紛紛离朝,御史台遭到清肅排斥,繼之身為諫官的都是王安石的 一群小人。王安石就職不久,就開始以大刀闊斧在政府各部門大事清除异己。抗爭之事此起彼落,整個官場鬧得烏煙瘴气。賢德干練深乎眾望的大臣,對王安石公開 反對。這位年輕的皇帝反倒不明白究竟是何緣故。王安石想盡方法,使皇帝覺得這場混亂紛爭,是皇帝和膽敢反對皇帝的那批奸邪的大臣之間的殊死之戰。

  皇帝問道:“為什么會鬧得這么人仰馬翻?為什么所有的大臣,御史,全朝的讀書人,都群起反對新法呢?”

  王安石回奏說:“陛下要知道,陛下是要師法先王之道,為了事功,不得不清除這些反對舊臣。在反動的舊臣与陛下之間的奪權之爭,是不可免的。倘 若他們獲胜,朝廷大權將落在他們之手,若陛下獲胜,朝廷的大權則仍將在陛下之手。那些自私的大臣,全都是存心阻擋陛下行先王之道。就是因此才鬧出這一番紛 亂。”

  有年輕好胜志在國富兵強的皇帝在上,有對自己的財政經濟學說堅信不移的宰相在下,實行王安石激進的政治財政改革已經如箭在弦了。實行新政的動 机是不容置疑的。宋朝承五代殘唐紛爭殺戮的五十年之后,一直沒有強盛起來。而且,西夏、契丹(后來稱遼)、金,不斷侵略中國的邊境。中國与這些北方部落短 期交戰之后,遂訂約言和。和約的條款對中國皇帝也是忍垢蒙羞的條款,因為那些番邦雖然承認中國的皇帝,但那是中國皇帝按年賜予他們金銀綢緞換來的,每年付 出的財帛要由十万到二十五万縷。這自然使國庫財力大量外流。國內行政一向松弛泄沓!政府經費則捉襟見肘。王安石自命為財務奇才,能憑耍弄納稅征兵制度便可 以給國庫籌集款項。我相信藉在中國西北用武而恢复國威,是王安石政策中打動君心的要點,因為王安石當政時曾在西北由中國發動戰爭數次,其中有數次胜利,一 次慘敗。為繼續作戰,皇帝需要金錢,為了籌款,國家財政制度必須改變。可是,我們不必怀疑力主新政者真純的動机,我們先看看那些財政經濟改革的嚴重后果 吧。

  王安石到達京都不久,司馬光就和他在神宗面前爭論起來,這次爭論就總括了雙方基本的歧見。這時國庫已到真正空虛的地步,到了春季的祭天大典, 皇帝竟想免去賜与臣子的銀兩綢緞,這樣可以給皇家節省一筆錢。這件事弓起司馬光和王安石之間一次爭論。王安石認為國庫空虛完全為朝臣不知理財之道的結果。

  司馬光反駁他說:“你之所謂財政,只是在百姓身上多征捐稅而已。”

  王安石回答說:“不是。善于理財者能使國庫充裕而不增加捐稅。”

  司馬光說:“多么荒唐!總之,一國有其固定量的財富。這筆財富不是在百姓手中,便是在政府手中。不論你實行什么政策,或給此政策什么名稱,你只是把百姓手中的錢拿過一部分交給政府罷了。”

  皇帝有几分持司馬光的說法,于是在隨后一兩個月內把新政暫行擱置。

  不必身為經濟學家,盡可放心相信一國的財富方面的兩個重要因素只是生產与分配,諒不致誤。要增加國家的財富,必須增加生產,或是使分配更為得當。在王 安石時代,增加生產絕無可能,因為那時還沒有工業化的辦法。所以一個財政天才之所能為,只有在分配方面。因為王安石基本上關心的,是充裕國庫,而增加國家 財富的意思,也就是提高政府的稅收。王安石看得很清楚,富商与地主正以自由企業方式獲利,他不明白政府為什么不應當把他們的利潤搶過來而由政府自已經商, 自己獲利。那結論是可想象而知的。他用的名稱的确很夠新奇,他要用資本削減壟斷,叫“錢平”;他要取之于富歸之于貧以求均富;他要阻止農民向地主高利貸 款。在春耕期間由政府借款予農民,在收割后由農民歸還政府,自然是仁善之舉。王安石能使皇帝深信所有這些措施都是為了人民的利益;但是歷史上記載,經過了 一段躊躇,王安石才決定實行借款予農民的理論,這理論是一個小吏提出的,就是:投資五十万兩白銀,每年政府可賺二十五万兩,因為一年兩收,則百分之二十或 三十的利息可以一年收兩次。

  我們無須把這些新政的細節詳予說明。總之新政是由神宗熙宁二年(一0 六九)開始,大約八年之后鬧得天怒人怨,王安石自己本人和皇帝都十分已煩,二人彼此之間也不愉快。現在僅略述其大要于后。

  最重要与最為人所熟知者共有九項,為方便計,今歸納為三組。有三种國營企業、三种新稅、三項管制人民的登記制度、三种國營企業是均輸法(國營 貿易局),市易法(國營零售店管理局),以及利息二分實收三分(加上申請和登記費)的青苗法。三項新稅收是免役稅、國產消費稅、所得稅。登記制度是把國民 組織起來,編成十家為一組的征兵單位,亦即保甲;重新登記土地和馬匹(方田均稅法与保馬法)。大体說來,這些方案近乎現代的集体經濟政策。

  國營企業自神宗熙宁二年(一O 六九)以首先設立全國或省際的批發机构開始。深信政府有厚利可圖,神宗皇帝撥了五百万兩現款,三千万擔谷子作為由政府接收省際貿易的貨品和原料的經費。但 是這套辦法立刻遇到了困難。當年二月,朝廷先創立制置三司條例司,負研究條款之責并予以公布。在條例司的官員之中就有蘇子由。蘇子由上奏折指出,朝廷若接 收全國貿易,自由企業會立即癱瘓,只因各地的批發商人無力与官家競爭。政府与商人必將互相掣肘,而且他否認國庫會有利可圖。私人商業有相沿已久的信用關系 及其它辦法,政府經營時則無此种便利。必須先成立龐大机构以高薪雇用大批官員,并建筑美侖美美的官衙。結果不是從事以供与求為基礎的商業經營,而是視佣金 多寡來處理,按私人交情厚薄而分配利潤,照親疏遠近而訂立合同。子由力陳,由于官僚作風的無能,官方無力壓低物价,只能以高价買入,遠比正常商人購貨時价 錢高,所以自然失敗無疑。

  所謂官營的均輸法,亦即政府批發生意,因此擱置了一年,從長計議。后來朝廷用一個新名稱提出一項修正計划。批發与零售的分界不是一個呆板硬性 的規定,主管大公營商店的貿易局分設在大城市,如成都、廣州、杭州。為了這些貿易机构的發展,朝廷又由國庫撥出一百万絹,由京都地方的貨幣中撥出八十七万 縷。為成立這些机构所舉出的理由為:“富商大賈因時乘公私之急,以擅輕重斂散之權。”“宜收輕重斂散之權,歸之公上,而制其有為,以便轉輸,省勞費,去重 斂,寬農民。”領導者是一個极為能干的官員。他向政府所呈報的利潤越厚,則上級認為他越干練。這個能干的官員名叫呂嘉間,成了全國的市易務官,全權控制全 國的小商人。京都市易務的規矩是,小貿易商必須做該机构的會員;可以把貨物与該處的資財聯合經營,或由官方出錢收買他們店舖的存貨;商人若想歇業,可把存 貨售与官家;也可用部分存貨作為抵押向官方借錢,半年付息一分,或一年付兩分。非該處會員,也可把貨物賣与官家,价格由官家規定;最后是,不論官家需用何 等貨物,統由該處辦理。

  政府吸收小商家,為此一制度最弱的一點,而私人營業几乎完全停頓。數年后,貿易和商業大為減少,按理論朝廷獲利甚大,而實際上朝廷稅收受損卻 到可惊的程度。皇帝在百姓心目中已經降低為与小民爭利的販夫走卒,皇帝知道后,大為不悅。最后,京都市易務和商稅的丑聞傳到了皇帝耳朵里,皇帝下令停止新 法中最為人厭惡的几項。

  但是變法中最為人所知道的是青苗法。直到今日,每逢人談到王安石的變法時,先想到的是這一項。這一項措施影響到全國每一個村庄,也是引起朝中 軒然大波的主要原因。這一項措施本身确實不錯,有些近似現代的農民銀行。王安石年輕做太守時,曾在春耕時貸款予農民,收割時本利收回。他覺得這個辦法對老 百姓确實有幫助,因為他任職地方政府,能知道借款确有其需要,并且還要經官方适當的調查。在陝西省,官方亦曾試辦,也頗為成功。而且由于這項辦法由陝西春 耕時開始,所以農民借款仍叫“青苗”貸款。

  在年成好時,當局知道必然會丰收,就貸款与農人購買農具和麥苗;一經收割。官方就去收麥子以供軍需,且有利息可賺。据制置三司條例司所說: “諸路常平廣惠倉錢谷,略計貫石可及千五百万貫石以上,斂散未得其宜,故為利未博。今欲以現在斜斗,遇貴量減市价朵,遇賤量增市价來。可通融轉運司苗稅及 錢搬,就便轉易者,亦許兌換,仍以現錢,依陝西青苗錢例,愿預借者給之。隨稅輸納外斗,半為夏料,半為秋料。內有請本色或納時价貴愿納錢者,皆從其便。如 遇災傷,許展至次料丰熟日納。非惟足以待凶荒之患,民既受貸,則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陳不接以邀倍息。又常平廣惠之物,收藏積滯,必待年儉物貴,然后出朵,所 及者不過城市游手之人。今通一路有無,貴發賤斂,以廣蓄積,平物价,使農人有以赴時趨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凡此皆為民。而公家無利其入,是亦先王散惠興 利以為耕斂補助之意也。”

  這項美麗純正的計划原本是為農民之利益而設,結果竟一變而為扰民,弄得農民家敗人亡,到底何以演變至此一地步,我們到后面再看。不過我們應當 說明的是,這個新措施本乃常平倉古法的延續,但后來漸漸把古法取而代之。由宋朝開國始,政府在各縣一直保持此類谷倉,用以穩定谷价,谷賤傷農,政府則收買 剩余的稻谷。在歉年時,正相反,稻谷之价高漲時,官方則將稻谷拋售,用以平抑糧价。誠然,主管糧政的當局不見得行政效率能永遠很好,因為不少官吏谷价低賤 時,不見得愿意收買。甚至在英宗治平三年(一0 六六)常平倉公布的數字顯示,官家一年內收購五百零一万四千一百八十石谷物,賣出為四百七十一万一千五百七十石。現在,倉凜的財貨都已變為青苗貸款的本 金,常平倉的正常功用自然終止了。

  青苗法的基本問題是,這种貸款必然會變成強迫貸款。王安石不容人有异議,如今必須成功不可。他必須向神宗表示此种貸款极為成功,深受農民歡 迎。他不容許屬下放款松懈。他不能了解農民不需要此項貸款,每逢預備貸出的款項不能如數貸出時,他就暴跳如雷。他開始把辦理貸款成績好的官員提升,把他認 為懈怠者處罰。每一個官員無不注意自己的成績,最關心的就是由報表上顯出好成績。此等對眾官吏競賽的刺激辦法,很像現代的推銷政府公債。主辦貸款的官員一 知道自己若不能將款如數貸出,便會因“阻礙變法”的罪過行將革職或降職時,被王安石稱之為能吏的官員,便將款項開始在官方壓力之下強行分配。每家都得向官 家借債,每一期三個月,每個人在一期得交付百分之三十的利息。也有善良的官吏深知這种貸款對貧民為害之大,也知道若本利不能繳還,必難免牢獄之災。因此依 照朝廷的明文規定,正式向民眾宣布,此等貸款,依据圣旨,純屬志愿;心里對會因“阻撓變法”而降級,早有准備了。

  免役法亦复如此。官方的本意与實施情形,也是大相徑庭。但是這一項措施,可以說是王安石變法中最好的一項。后來蘇東坡的“蜀党”當權時,他一派中所有的人都打算把王安石的新法全予推翻,蘇東坡所支持新法中唯一的一种,就是免役法。

  在宋以前,中國實行征兵制已經很久。王安石提出的就是老百姓要付稅以代替兵役。換言之,這條措施就是以募兵組成常備軍代替征兵制。不過,仔細 研究一下免役法的規定,其結論恐怕難逃政府從稅收以裕國庫的目的,至于使人民免于征兵之利益,則已由實行保甲制度而歸為泡影,而保甲制度較之征兵制則弊害 更多。免役法慎重研討一年之后,條文終于公布了。條文中規定凡過去免于征兵之家仍須付免役稅;例如,寡婦,家中無子女,或只有獨子,或雖有子女而尚未成年 者,尼姑与和尚道士,都須納一种稅,名之為“助役金”。各地區在免役配額之外,須多繳納百分之二十,以供荒年百姓無力繳納時應用。由此种稅征集的款項,則 充政府雇兵与雇用其他人員之用。正如蘇東坡在青苗貸款措施上所說,百姓將因拖欠而入獄,而受鞭答之苦,也正如司馬光當時所指出將來必然發生之情況——凡無 現款以繳納春秋之兔役稅者,必強迫而出售食糧,殺其耕牛,代其樹木,方可以繳納此項捐稅。再者,在前項征兵法中,民家只不過輪流服役數年,而在新實行之免 役法中,常常須為免役而年年繳稅,連不須服役之年,亦須照常繳稅。

  免役法,以及新商稅与所得稅法,必須看做是向民征稅的一項新方法,而并非免于征兵,因為人民在保甲法之下仍須接受征調而接受軍事訓練的。新商 事法是根据商人賬目向商人的利潤上征取捐稅的。所得稅,并非現代意義的所得稅。我之要在此稱之為所得稅,是因為官方強迫人民登記其收入与財產,据此以做分 配其它捐稅之用。此稅之所以像所得稅,就是人民必須要報其收入与財產之所得,煞費心机去欺騙政府。在這項新政的爭論上,据說此項措施公布之后,“民家尺椽 寸土,檢括無遺, 至雞豚亦遍抄之。 ”無一不登記報官的。最后一項措施于神宗熙宁七年(一0 七四)歷時不久而廢,因王安石不久失勢之故;甚至在此項措施停止實施之前,蘇東坡稱其不合于法,在他治下地區拒予推行。

  王安石在免役法中表明意在解除人民在征兵法中之苦,結果保甲法證實了他是言不由衷。事實至為明顯,他的新保甲法与免役法是同時公布的,在神宗 熙宁三年十二月(一0七0)。朝廷用免役法的法寶,一只手從人民身上解除了征兵的重擔,卻用另一只手把那個重擔又放回人民身上。保甲是鄰居連保制度。每十 家為一保,每五十家為一大保。一保中如有人窩藏賊犯,保內各家要負連帶重任;如有謀殺、強奸等罪,保中必須報告官府。每一大保之壯丁必須組隊接受軍事訓 練,一家有壯丁二人者抽其一,如超過二壯丁,則依比例多抽。凡抽去者每五天离田受訓,此五天相當于現今之一星期,一個月分為六節。家有壯丁者,不必如古代 征兵制度下只身赴外鄉,而是使軍隊深入村中。但是王安石善于宣傳,他知道給舊事物一個新名稱,此舊事物便不复存,所以“征兵制已廢”。

  在集中登記管理人民之外,還有一种農民田地強迫登記,作為征收新稅的依据,以及另一种將政府的馬匹寄養在民家的制度,也就是方田均稅法及保馬 法。像所有集体制度一樣,王安石的新法是不放人民自由生活的。政府在妥為照顧人民的焦慮之下,這個新政權必須确知人民做些什么,有些什么。也像其它集体制 度一樣,這個新政權也認為缺少了特務人員是不能統治的。 因而其特務制度在神宗熙宁五年(一0 七二)成立,幸而蘇東坡已經离開京都了。這個新政權若不把御史台(相當于現代的報章雜志界)控制住,而以甘心效忠的同党手下人填滿,這個新政權也是無法發 揮效能的。王安石也覺得有控制學者文人的思想觀念之必要。他以前像王莽,往后則像希特勒,因為他一遇到別人反對,則暴跳如雷——現代的精神病學家,大概會 把他列為患有妄想狂的人。

  顯出王安石的妄想狂性格,以及所有歷史家和批評家共同認為他一個不可饒恕的行為,倒不是他的政治社會的冒險改革,而是他自命為經典的唯一解釋 人一事。他也像王莽那樣竄改古籍,所以王安石也寫他自己的《三經新義》,使之成為思想的官定標准,用以代替所有過去經典的名家疏解。以一個學者而論,王安 石還算不錯,但還不足以把鄭康成、馬融、陸德明等鴻儒取而代之。他此种行為,既是官權的濫用,又是對學術的污辱。中國科舉考試,一般都是以經書的一段為 題,而應考者的發揮題意也要依据經書。這個王氏新制度的建立,就是說國內的考生必須在每個題義上,要研究并且吸收王安石所說的話,自為政之道、佛教色彩的 儒學,一直到“鵪”、“果”、“雉”等字的語源。蘇東坡离開京都之后,一次在地方考試時監考,曾寫過一首詩,表示對考生試卷上所表現的思想觀念之呆板雷同 的厭惡感。

  王安石的《三經新義》也和他的語言學一樣,往往帶有佛教思想,新思想創見多,而學術根基淺。但是他卻相信,在解釋古籍的思想和政治觀念時,他 之認為如何就必然如何。他的《三經新義》糟不可言,他死之后就完全為人所遺忘,而且也一本無存了。可是在他當權之時,則是科舉考生人人所必讀的經典;考生 的意見如与宰相的見解小有出入,便因之落第而有余。最為人所厭恨者,是此《三經新義》是在兩年之內倉促編成的;此書之正式開始編纂是在神宗熙宁六年(一O 七三)三月,由他的小儿子和一個政治走狗幫助之下編成,后兩年出版。這本急就章,就定為儒家思想的標准疏解,但每逢王安石對疏解有所改變,為應天下考生之 需,新版本立即出現。考生人人知道,他們的前途是全系于能做這個修正本的應聲虫与否而定。

  這里不討論王安石學問如何,蘇東坡覺得實在難以容忍,因為蘇東坡的學問胜過他實在太多。不過現在也可以提一提,王安石的字源學之荒唐可笑,簡 直跟外行人一樣。在他的《三經新義》之外,在當代學人之中,大家最憤怒的事,就是王安石所引起的討論字源學的怪風气。他的字源學,只是字的結构与來源的研 究,不是用比較方法,而是憑個人的幻想。王安石相信這是獨得之秘,是對學術上不朽的貢獻,至老年時猶苦研不輟,成書二十五卷。西方的學者會了解,一旦學者 任憑想象力縱情馳騁而不予以科學方法的限制,就是不用漢人的說經与清儒的朴學方法,那他寫二十五卷字源學真是易如反掌的事。若施用幻想,則這部《幻想字源 學》一天可寫十部。像王安石這樣研究一個字构成的各种理由,為什么一個字由某些偏旁組織起來就表示某种意義,那倒是容易而有趣。王安石的字源說有五十條左 右流傳下來,都是供茶余酒后的笑談。蘇東坡和王安石之間的許多笑話,都是以此等語源學為關鍵的。

  蘇東坡喜用“反證論法”。中文里有一個“鳩”字,是“九”“鳥”合成。顯然“九”字是表音。王安石不管語音學的道理,只想從意義上找點趣談。 一天,蘇東坡和他閒談時,忽然問王安石:“可是,為什么‘鳩’字由九鳥二字合成呢?”王安石語塞。蘇東坡說:“我能告訴你為什么。詩經上有:
  “鳴鳩在桑,其子七兮。’七只小鳥加上父母兩個,不是九個嗎?”

  “波”字是由“水”加“皮”而成,皮此一偏旁表音。這個“波”字触動了王安石丰富的想象,他說“波”者“水”之“皮”也。一天蘇東坡遇見他, 向他戲德道:“‘波’若是‘水’之‘皮’,則‘滑’就是‘水’之‘骨’了。”王安石違反中國字构成的基本原則。有時他割裂字根為二,再另与一個部首相接, 像“富”字一例,真會使語言學家啼笑皆非的。

  有些中國后代的學者,在西方集体主義的觀點上看,打算為王安石洗刷歷史上的污點,說他的觀念基本上符合現代的社會主義,打算這樣恢复他的名 譽。在為王安石辯護的學者之中,中國現代一個偉大的學者梁啟超,便是其一。主張王安石的社會主義觀念為是為非,自無不可,但是他那社會主義的政權必須憑其 政績去判斷才是。事實是,王安石使國家的壟斷,取私人的壟斷而代之,弄得小生意人失業;農人在無力付強迫的青苗貸款和利息之下,賣妻儿而逃亡,為他擔保的 鄰居,或与之共同逃亡,或把財產典賣。縣鎮監獄有人滿之患,每一縣政府都有查封的抵押品和沒收的財產,法廳也訟案充斥。朝廷這樣失政之下,即使沒有外族侵 入,任何朝代也會滅亡的。在神宗熙宁七年(一0 七四),一道圣旨說商業停頓,百姓失業;過了兩年,另一道圣旨停止了青苗貸款,其中說很多百姓因無力歸還貸款而遭監禁鞭答。在哲宗元佑五年(一0九0), 已是二十年左右之后,蘇東坡在設法挽救鄉間的經濟破產,請求政府歸還沒收的財產,寬免貧民的欠債,他的奏折中說:
  ……藉納拘收產業,除已有人承買交業外,并特給還未足者,許貼納收贖,仍不限年,四方聞之,莫不鼓舞歌詠……以謂“某等自失業以來,父母妻 子离散,轉在溝壑,久無所歸”。臣即看詳元初立法,本為興置市易以來,凡异時民間生財自養之道,一切收之公上。小民既無他業,不免与官中首尾膠固,以至供 通物產,召保立限,增价出息,賒貸轉變,以苟趨目前之急。及至限滿,不能填償,又理一重息罰。歲月益久,遺欠愈多。科決監銅,以逮妻季。

  在實行新法的前几年,王安石還能把慘況巧為掩飾,使神宗不明真相,堅稱他的土地政策頗獲農民支持,將一個极權政治渲染成民主政治,那种巧立名 目,令人覺得猶如今日一樣。那時,也和現在一樣,人民對一個政權是否愛戴,只有在那個政權失勢之后才能知道。皇帝誠心要明白真相,自己派人去察訪。但是太 監和那些詭詐的調查官吏,知道皇帝贊成變法,于是總是向皇帝報告百姓喜愛新政,說稅吏一到,人民歡呼,若照預先布置好的歡迎會的情況說,這話當然不錯。王 安石在當政數年之后,可怕的情況終于在皇帝駕前泄露出來,是經由一個地位卑微的宮廷門吏的几幅畫,皇帝才知道的。

  那個皇宮的門吏名叫鄭俠,他看見成群的農民從東北逃到京都,充塞在街道之上。他知道繪畫比文章力量更大,他心想畫几幅災民圖呈獻給皇上。一幅 難民圖上畫的是農民身上一半裸露,忍受著饑餓,在狂風暴雨使人無法睜眼之下,在陽關大道上掙扎跋涉。另一幅畫上是半裸的男女正在吃草根樹皮,還有別人帶著 鐵鏈,扛著瓦磚薪柴去賣了繳稅。皇帝一見,掉下淚來。這次出奇的獻圖(容后再敘),繼之以惊人的警星出現,中岳嵩山崩陷,神宗才廢止了多項王安石的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