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4日 星期四

北宋改革思想家--范仲淹

北宋改革思想家--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人。他的曾祖父范夢齡,曾任吳琥國中吳節度判官(蘇州錢糧判官),祖父范讚時,曾任吳越國秘書監。父親范墉,任職於吳越王幕府,後隨吳越王錢 一同投宋,端拱初年(988 年)赴徐州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徐州軍事長官的秘書)。端拱二年(989 年)八月二日,范仲淹生於徐州,次年(990 年)父親不幸逝世,范家失去了生活來源,范仲淹之母謝氏貧而無依,只好帶著尚在襁褓中的仲淹改家山東淄州長山縣一戶姓朱的人家。從此,范仲淹改姓名叫朱說(音yue),在朱家長大成人。

范仲淹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長山的富戶,但他為了勵志,21歲去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讀書,經常一個人伴燈苦讀,每到東方欲曉,僧人們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臥。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鍋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上一點兒韭菜末,再加點鹽,就算是一頓飯。但他對這種清苦生活卻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書中尋找著自己的樂趣。

范仲淹入學後,皇帝來了也不出去觀看,晝夜不停地苦讀 ,五年未解衣就枕,疲乏到了極點,就用涼水澆臉,來驅除倦意,他的食物很不充裕,甚至不得不靠喝粥度日,甚至粥不充,一天只能喝上一頓,對於一般人來說,是難以忍受的生活,范仲淹卻從不叫苦。功夫不負有心人,五年寒窗苦讀,范仲淹終於成為一個精通儒家經典,博學多才,又擅長詩文的人。他通過科舉考試,在1015年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廣德軍的司理參軍。 這時,他把母親接來,贍養
事奉。1017年,他調任集慶軍節度推官,方恢復了原來的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范仲淹入仕後,最初十餘年,一直擔任地方上的小官員。他每到一地總是踏踏實實地做一些有利於國計民生的事,並且幹得很有成縛。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 年),范仲淹到泰州(今江蘇泰州市)任西溪鎮鹽倉監官,掌管鹽稅。他看到各州因唐時所建捍海堤年久失修,早巳頹壞,每年秋季海潮泛濫,往往阡陌洗盪,廬捨漂流,人畜喪亡,鹽灶也多被衝毀,災情十分嚴重。這件事本來不屬范仲淹的職權範圍之內,但他積極向上反映,建議修復捍海堤。宋仁宗
天聖二年(1024年)朝廷任命范仲淹主持整個修堤。經過將近四年的努力,天聖六年(1028年)春,長達150 裡的捍海堤終於修好,解除了這一帶的潮水災害,保護了農田和鹽埸。2600戶外逃居民也紛紛返回家園恢復生產,原來葭葦蒼茫的荒地,又長滿了綠油油的莊稼,當地人民為了紀念范仲淹的功績,為他修建了祠堂,並將捍海堤取名為范公堤,災區中心興化縣的人民往往以范為姓。

由於范仲淹有此政績,便調到中央擔任秘閣校理,到了中央,范仲淹更關心朝政得失和民間利病,又與朝廷中的腐朽勢力展開鬥爭,犯顏直諫。他看到劉太后獨攬大權,把宋仁宗當成傀儡,便批評這種不合理現象,奏請太后還政,有人勸他別這樣鋒芒畢露,他說:“我的官職很小,俸祿不算多,但每年也有三百貫銅錢,相當於兩千畝地一年的收成。如果我坐食祿米,不去為國為民立功,那和專門糟蹋糧食的螟虫又有什麼兩樣?人都說犯顏直諫會給自己惹禍,
不是明哲保身之計,其實說這種話的人才是最沒眼光的,他們不懂得:只有朝廷內外的官員都敢於直言,君主才會不犯錯誤,百姓才能沒有怨言。政治上清明,才能禍患不生,天下無憂。這不正是遠離禍亂、保全自身的根本之計嗎?”但不久,范仲淹因由此觸怒太后,被貶往河中府。有人認為,范仲淹“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這句話是爭取言論自由的宣言書,它比亨利. 柏得烈的“不自由,毋寧死”要早740 年。

劉太后死後,范仲淹才被召回朝廷,任右司諫(諫官)。有了言官的身份,他上書言事更無所畏懼了。明道二年(1033年),京東和江淮一帶大旱,又鬧蝗災,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請仁宗馬上派人前去救災,仁宗不予理會,在宮中仍然過著奢華的生活,范仲淹對此十分氣憤,他冒著觸犯虎威的危險質問道:“如果宮中半天不吃會怎麼樣?現在許多地方老百姓沒有飯吃,豈能置之不理?”說得仁宗無話可答,只得派他去江淮一帶安撫災民,范仲淹每到一
地就開倉賑濟,並且免除了災區的部分賦稅。為了勸戒揮霍人民血汗的皇室,他還把飢民吃的野草帶回來獻給仁宗,並請他轉給嬪貴戚們看看,讓他們知道老百姓過的是什麼日子,不要過分奢侈。范仲淹經常大膽上諫,皇帝不快,又將他貶出朝廷。

范仲淹貶到地方後,任所常動,但每到一地,他都興利除弊,注重發展教育。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頓官僚機構,剔除弊政,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僅僅幾個月,號稱繁劇的開封府就“肅然稱治”。

范仲淹雖然三次被貶,名望卻越來越高。第一次外貶時,親朋們一直把他送到都門外,稱讚他說:“此行極光(非常光榮)。”第三次被貶時仍有人不顧呂夷簡的威脅恫嚇去送別,並安慰他說:“此行尤光(尤其光榮)。”幾起幾落的范仲淹聽罷大笑道:“仲淹前後巳是三光了。”他正道直行,百折不撓,勇往直前,以滿腔熱忱報效國家。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冬天,宋朝西北邊境局勢突然緊張起來,原本臣屬大宋居住在甘州和涼州(今甘肅張掖、武威一帶)的黨項族首領元昊自稱皇帝,建國號大夏,並且把國內15歲以上的男子都征發為兵,沿宋朝邊境部署了十萬人馬。面對西夏的突然挑舋,宋朝措手不及,朝廷內有的主攻,有的主守,吵成一團,宋仁宗也舉棋不定,莫衷一是。

1039年,西夏軍隊進犯宋之邊境,次年正月,元昊大軍進逼延州(今陝北延安)。在這樣嚴重的局勢面前,宋仁宗想到了范仲淹。將他召入朝,恢復了天章閣待制之職,讓他出任陝西路永興軍的知軍州事(今陝西西安一帶),後來,宋仁宗任命夏竦為陝西經略安撫招討使,全面統籌邊防,任命范仲淹和韓琦並為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分別負責延路(西北軍事區劃之一,治所在今延安)和涇原路(西北軍事區劃之一,治所在今甘肅平涼)。這時的范仲俺已經52歲了,仕途上的艱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鬢髮,但是忠心報國的熱忱卻不減當年。范仲俺風塵僕僕來到處境最險惡的延州時,呈現在眼前的是戰爭給宋朝和邊民帶來的沉重災難,到處是斷壁殘垣,茅廬草捨被焚燒成了廢墟,百姓死的死,逃的逃,少數留下的也是無衣無食,無家可歸,有家難回,范仲俺的心情十分沉重,當即寫下一首《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他發誓要像當年東漢的竇憲擊破匈奴登燕然山勒石紀功而還那樣,保衛邊疆,讓百姓安居樂業。一連數日,范仲俺不停蹄地視察延一帶地形和邊防守備,聽取守邊將士的意見,視察歸來,便廢寢忘食地謀慮對付西夏的戰略方針。范仲俺認為,宋軍人數雖多,但缺乏強將精兵,戰鬥力差;西夏軍人數較少,但兵精馬勁,戰鬥力強,加上西夏境內山川險惡,沙漠廣袤,其都城又遠在黃河以北的興慶府(住院要夏銀川市)。所以,宋若興兵深入,糧草輜重的運
輸,綿延百里,很容易遭到敵騎截擊,一旦糧餉接濟不上,就有被殲的危險,不宜採取深入敵境大舉進攻的方針。但是,夏國經濟力量薄弱,糧食不足,絹帛、瓷器、茶葉等都需從宋朝輸入,這又是它的致命弱點。只要宋軍實行堅壁清野的政策,努力修固邊城,進行經濟封鎖,同時精練士卒,在夏軍大舉進攻時,扼險堅守,這樣西夏軍無隙可乘,鋒芒受挫,西夏軍屢屢窮兵黷武,無功而返,本國的經濟就會十分貧乏,軍隊的鬥志也會逐漸消失,到那時就可迫其講和了。范仲俺根據以上分析,向朝廷提出了一整套以防守為主的御夏方針。這是一個符合客觀情況的戰略決策,但是當時卻被不少人認為是怯懦的表現,慶歷元年(1041年)正月,陝西主帥夏竦又派尹洙去延州說服范仲俺出兵,范仲俺仍然執意不肯。尹洙見他堅持已見,不禁嘆息道:“范公這就不如韓公了,韓公曾說過:‘大凡用兵,當置勝敗於度處’。”范仲俺一聽,立即反駁道:“大軍一動,關係萬人性命,竟可置勝負於度外嗎?金不敢苟同。”韓琦得知勸不動范仲俺,便貿然決定涇原一路自行出討。他調集了鎮戎軍的全部人馬,又臨時召募了1800名壯士,全交給副將福率領,出兵後,任福及諸將輕敵貪功,被一小股佯裝敗退的夏軍引誘,脫離了原定的行軍路線,深入追擊,當人困馬乏的大軍行至六盤山南麓的好水川口時,突然鼓角聲大作,伏兵四起,宋軍陷入了元昊的埋伏圈內,經過一場血戰,任福等諸將戰死,死傷萬餘人
,僅千余人力戰逃脫。之後,元昊兵指渭州(即今某肅平涼),但不迅速前進,以免孤軍深入,被對方切斷後路,夏辣見西夏示弱,就命駐渭州的宋軍主動進攻西夏軍,結果元昊看準地勢,將宋軍圍困在定川砦,斷水放火,宋軍全軍覆沒。定川砦戰後,元昊大軍便無所阻攔地直抵渭州,焚掠後還軍。

好水川和定川砦的慘敗,證明進攻方針難以收效,迫使宋仁宗放棄了進攻方針,改而採取范仲俺的守策。戰略確定以後,還必須有相應的措施來保證它的實行。於是范仲俺推行修固邊城、精練士卒、招撫屬 等相應的措施。

修固邊城就是在宋夏交界的前沿陣地修築寨堡,建立軍事據點。范仲俺的部下種世衡建議,在延州東北二百里古寬州的故壘上築城。這裡地處要衝,右可屏障延州,左可得到山西的糧食,北可以進圖銀、夏二州。范仲俺採納了這個意見,派種世衡率兵前去修築,夏兵來爭,種世衡就一邊作戰一邊搶修。城內缺乏水源,他出重金獎勵鑿井,終於從地下150尺處冒出了清泉,於是取名為清澗城。種世衡又大興營田,一年收穫糧食近萬石,補充了軍糧;又募商賈通
貿易,經濟上逐漸充實起來。同時,鼓勵軍隊練武習射,把銀錢當靶心,誰射中就賞誰,自此人人能射,終於使清澗城成為延州北面一個堅固的軍事要塞。在范仲俺及其後任的努力下,不僅修築了新的軍事據點,而且還先後修復了永平、承平等舊寨12處;召回附近逃亡的蕃漢人戶,開闢營田數千頃,恢復了農業生產。考慮到當地百姓遠路輸納賦課,過於勞苦,范仲俺還奏請將 城縣升建為軍一級的行政單位,讓河中府、同州、華州的中下等戶,就近送繳課稅。在春夏季節,則調 延兵馬來城這裡,就近購食軍糧,可以節省3/10的買糧開支,還不算別的減省。經濟的恢復和軍事力量的加強,使延州及周圍附近的寨堡十分鞏固。夏軍私相告誡說: “別想打延州的主意了,現在的小范老了(指范仲俺)胸中有數萬甲兵,不像大范老子(指范雍)好欺負。”

范仲俺的主張又推行到陝西沿邊各路,沒過幾年,宋在延州與慶州間修築了大順城,在環州和鎮戎軍間修築了細腰城和葫蘆泉諸寨,打通了各州之間的道路,擺脫了孤立無援的境地,一方有警,各方應援,宋軍的防守能力大大地加強了。

精練士卒,就是採取各種辦法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宋朝皇帝的詔旨中曾規定了各級將領統率軍隊的數目,若遇敵侵犯,地位低的軍官就帶軍隊先行出陣抵禦。范仲俺說:“戰將不選擇適當的人,只以官階高低作為出陣先後的標準,這是自取失敗的辦法。”於是,他認真檢閱了延州的軍隊,淘汰了一批怯懦無能的將校,選拔了一批經過戰火考驗的有才幹的人代替他們,他又淘汰老弱,選擇18000名合格士兵,把他們分成6部,讓每個將領統率3千人,分別予以訓
練,改變了過去兵將不相識的狀況,臨戰時根據敵軍多寡,調遣他們輪流出陣抗敵。范仲俺又積極召募士兵,因為原來守邊的大都是從內地調來的已經腐化的禁軍,這批人既不耐勞苦,又因久戌思鄉,鬥志不高,而從本地人民中召募士兵,熟悉山川道路,強悍敢戰,又因保衛家鄉,鬥志較強。精練士卒,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此外,范仲俺能以身作則,將士沒喝上水他從不說渴,將士沒吃上飯他從不叫餓,朝廷賞賜給他的金帛都分發給將士。范仲俺賞罰分明,獎勵勇猛殺敵的士兵,提拔重用立功的將領,對克扣軍餉的貪污分子則當眾斬首,毫不留情。這樣,在范仲俺的率領下,西北軍中湧現出許多像狄青、種世衡那樣有勇有謀的將領,又訓練出一批強悍敢戰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這支軍隊仍是宋朝的一支勁旅。

招撫屬就是大力爭取宋夏交界的少數民族。在沿邊橫山一帶散居著不少族部落,由於力量單薄,他們在宋、夏間持觀望態度,有的曾投靠西夏,為元昊作過向導。范仲俺一方面築堡立寨,切斷他們與西夏的聯繫,並用兵保護他們的安全;另一方面竭力招撫他們,族酋長來見,范仲俺屏退衛兵,親自接入內室,推心置腹相談。族人親熱地喚他“龍圖老子”(當時范仲俺的職銜是龍圖閣直學士)。對受戰爭損害的族人民則撥給空地,發放糧食、農具等幫助他們恢復生產。這一政策更受到族人民的擁護。這樣,族部落紛紛歸附宋朝,擔任宋軍的向導,並出兵助戰,有力地支持了宋軍。

通過實施以上的措施,扭轉了宋朝被動挨打的局面,使已經破壞的邊防重新又鞏固起來。邊境上流傳著一首歌謠說:“軍中有一韓(琦),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仲俺),西‘賊’聞之驚破膽。”而西夏境內由於長期用兵,物資奇缺,物價飛漲,百姓怨聲載道,無力戰爭。這樣,雙方從慶歷三年(1043年)開始議和,到慶歷四年正式達成和議。宋夏重新恢復了和平,西北局勢得以轉危為安。

慶歷三年四月,宋夏局勢剛剛和緩,宋仁宗便將范仲淹調回東京,升任為參知政事(副宰相),與樞密副使富弼、韓琦等人一道主持朝政。當時,北宋的官僚機構越來越臃腫,而行政效率越來越低,軍隊數量不斷增加,但內憂外患不時爆發,百姓負擔十分沉重,國家財政卻入不敷出。不少有遠見的人擔心封建國家的命運,連連上疏要求宋仁宗進行改革,在嚴重的危機面前,宋仁宗三番五次召見范仲淹等人,賜給他親筆寫的詔書催促說:“你們為國盡心,不
必有什麼顧慮,凡是急需改革的事,趕快提出來。”並且叫人打開宮中的天章閣,在條案擺好紙筆,督促他們立即寫出改革方案。范仲淹一貫主張改革,以治理天下為己任。早在天聖五年(1027年),范仲淹就曾洋洋萬言上書朝廷,提出一系列建議:選擇賢明的人作州郡長官,舉薦有成績的人當縣令,排除社會上的遊散懶惰勢力,裁汰冗員並取締過度侈費,嚴密選舉制度,培育將帥以加強邊防等。後來他又經常上書,分析民間利病和朝政得失。現在他更覺得責無旁貸,但他又深知積重難返,他對人說:“皇上對待我,真夠信任的了。不過,事情總有個先後緩急;以往長期安定局面中積累的弊病,決非一朝一夕所能革除呵!”然而國家的危機如此嚴重,皇上求治如此心切,時間是耽擱不起的,於是范仲淹認真總結從政28年來醞釀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綱領《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了十項改革主張。

《條陳十事》寫成後,立即呈送給宋仁宗。宋仁宗和朝廷其他官員商量,表示贊同,便逐漸以詔令形式頒發全國。於是,北宋歷史上轟動一時的慶歷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領導下開始了,范仲淹的改革思想得以付諸實施。

慶歷三年(1043年)底,范仲淹選派了一批精明幹練的按察使去各路檢查官吏善惡。他坐鎮中央,每當得到按察使的報告,就翻開各路官員的花名冊把不稱職者的名字勾掉。樞密副使富弼平時對范仲淹十分尊敬,這時見他毫不留情地罷免了一個又一個官員,不免有點擔心,從旁勸止說:“您一筆勾掉很容易,但是這一筆之下可要使他一家人痛器呀!”范仲淹聽了,用筆點著貪官的名字憤慨地說:“一家人哭總比一路人哭要好吧!”

在范仲淹的嚴格考核下,一大批屍位素餐的寄生虫被除了名,一批幹才能員被提拔到重要崗位,官府辦事效能提高了,財政、漕運等有所改善,暮氣沉沉的北宋政權開始有了起色。朝廷上許多正直的官員紛紛賦詩,讚揚新政,人們圍觀著改革詔令,交口稱讚。但是,這場改革直接觸犯了封建腐朽勢力,限制了大官僚的特權,他們對此恨之入骨,隨著新政推行逐漸損害他們的利益,便集結在一起攻擊新政。他們誣蔑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等結交朋黨,他們並
串通宦官不斷到宋仁宗面前散布范仲淹私樹黨羽的讒言。曾作過西北統帥的夏辣,是個詭計多端的傢伙,宰相呂夷簡告病退休時,他滿心以為憑自己的資歷可以接替宰相職位,沒料想在石介、歐陽修的評擊下,非但沒有當上宰相,連樞密使的官職也丟了。他惱羞成怒,蓄意報復。於是他讓家裡的一個使女天天臨摹石介的手蹟,等到寫得到石介親筆字一模一樣了,便偽造出一封石介寫給富弼的密信,信裡說要廢掉仁宗。夏辣到處張揚,誣陷改革派陰謀另立皇帝。於是流言四起,人心惶惶。宋仁宗雖然對這件事未必全信,但看到反對革新的勢力這麼強大,他開始動搖了,失去了改革的信心。到慶歷五年初,一年前慷慨激昂,想勵精圖治的宋仁宗終於完全退縮,他下詔廢棄一切改革措施,解除了范仲淹參知政事的職務,將他貶至鄧州(今河南鄧縣),富弼、歐陽修等革新派人士都相繼被逐出朝廷。堅持了一年零4個月的訂歷新政終於失敗。

慶歷新政失敗後,范仲淹貶到鄧州,之後又輾轉於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他調往穎州(今安徽阜陽),走到出生地徐州,不幸病逝,終年64歲。遺著有《文集》二十卷,《別集》五卷(今本四卷);《奏議》十七卷,《政府論事》三卷(今本為《奏議》二卷);《尺牘》五卷(今本三卷);另有《文集補編》一卷。

當年范仲淹貶到鄧州後,身體很不好,這時,他接到昔日好友宗諒從岳州(今湖南岳陽)的來信,要他為重新修竣的岳陽樓作一篇記。范仲淹為了激勵遭到貶黜的朋友們,便一口答應了宗諒的請求,就在鄧州的花洲書院裡揮毫撰寫了著名的《岳陽樓記》。范仲淹用洗煉優美的文字描述了洞庭湖波瀾壯闊的景色,並且借景抒情,勸勉失意志士不要因自己的不幸遭遇而憂傷,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擺脫個人得失,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
而樂。”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為人準則,是他憂國憂民思想的高度概括。從青年時代開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個有益於天下的人。為官數十載,他在朝廷犯顏直諫,不怕因此獲罪。他發動了慶歷新政,這一政治改革,觸及到北宋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的各個方面,雖然由於守舊勢力的反對,改革失改,但范仲淹主持的這次新政卻開創了北宋士大夫議政的風氣,傳播了改革思想,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他在地方上每到一地,興修水利,培養人才,保土安民,政績斐然,真正做到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在生活上,他治家嚴謹,十分儉樸,平時居家不吃兩樣葷菜,妻子兒女的衣食只求溫飽,一直到晚年,都沒建造一座像樣的宅第,在死後入殮時,連件新衣服都沒有。然而他喜歡將自己的錢財送給別人,待人親熱敦厚,樂於替人家辦好事,當時的賢士,很多是在他的指導和薦拔下成長起來的。即使是鄉野和街巷的平民百姓,也都能叫出他的名字。在他離任時
,百姓常常攔住傳旨使臣的路,要求朝廷讓范仲淹繼續留任。

范仲淹的行動和思想,贏得身前身幾代人的敬仰。鄧州和慶州的百姓,與歸附宋朝的族人民,都畫了他的肖像,給他立生祠,來紀念他,他噩耗傳到各地,人們深為嘆息,凡是他從政過的地方,老百姓紛紛為他建祠畫像,數百族人來到祠堂,像死去父親一樣痛器哀悼,齋戒了三天才散去。歷代仁人志士也紛紛以范仲淹這位北宋名臣為楷模,學習和效法。而今天,范仲淹的精神和思想仍閃耀著奮發向上的思想光輝,仍有著啟發和教育意義。

沒有留言: